至于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则是另一重理解了。
在老子看来,企业领导人的无为,是建立在消弭矛盾于无形的无不为上头。所谓天理人情,就是要让事情合规人际和谐,而不是天天当灭火队,面对情与理的矛盾冲突。比如国家昏乱有忠臣,如果一个国家统治清明,国势蒸蒸日上,百官各安其位,百姓安居乐业,大家伙按部就班,看上去都蛮正常的,也就谈不上什么孤忠耿介了。须知,历史上文死谏武死战的板荡忠臣背后,都是一个个生灵涂炭的悲剧时代。要不怎么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老子看来,领导人的职责,在国家来说,就是要以黄老之治维持一个治世甚至太平世升平世的存在,对企业来说,则是维持企业的开放性、包容性与适应性,保持机体健康、良性发展。
而在操作层面,领导人发挥作用的关键就在于得人用人。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说得就比较直接一些:“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国学大师南怀瑾对此的诠释相当到位:人有了智慧,智慧的反面就是奸诈,用得好就是大智大慧,用歪了就是老奸巨猾,全在一念之间。因此孔子强调“用人之智去其诈”。而大勇的人,往往气魄大,脾气也大。大勇的反面,就是多怒,佛家称之为“嗔”。假使一个大英雄、大丈夫,没有暴烈的坏脾气,那就很可贵了。“用人之仁去其贪”,仁慈本是件好事,但是仁慈太过了,变得婆婆妈妈,待人接物软塌塌的,心理上难免有一种不自觉的贪恋、执著。因此,能够保持一片仁慈博爱之心,而无这层贪着之念,那便不会发生不良的副作用了。如此,各安其位、各谋其政、扬长避短,企业自然是运行平顺。
当然,做企业,面对纷杂的社会与繁复的事务,如一池秋水般宁静是不可想象的,总会有新的趋势、新的变化、新的矛盾冒出来。这个时候,领导人首先要做的是镇之以静,给干部、员工留下充分的“达权”空间。领导人的重心则是“守经”二字,守住大方向大原则,控制有度。这就如开车一般,遇上小障碍,稍稍拨一下方向盘让过即可,要是动不动就猛打,容易晃晕自己不说,还容易磕碰翻车出事故;如果遇到大的阻碍或险情,第一动作是减速刹车,其次才是打方向盘规避,规避的时候还要瞬间观察边上有没有车辆或行人。
这个部分,曾仕强大师在阐释“中道管理”时,有着比较深入的剖析:
1、中式企业经营的要义:中国人太聪明,又喜欢取巧,所以必须有经才敢授权;经不可屡变,要使大家明了,以建立常道的共识;各阶层应坚守的原则叫经,可变通的部分叫权;经权都是动态的,必须平日多多默契。
2、《易经》中有四个字,要好好记住:即时、位、中、应。时--时机。我们做事情,应先考虑时间对不对。选择好做事情的时机。位--身份。我的身份做这件事合适不合适?如果不合适,可让别人去做。应--反应。如果时机和身份都合适就去做,做了之后要看反应,随时随地进行机动调整,以求其中。
3、经营掌控的具体做法可分为几个步骤:上级要把基本要求让部属知道得很清楚;对部属的要求不要太多,约法三章最重要;规定要详细说明,灌输在部属的脑子里;要求他要记住事半功倍,告诉他可以变的是什么,不可以变的是什么;检查部属是否做到了,做得好就奖励他,做得不好要规劝他,辅导他。
4、达成目标是不变,可是怎么样才通达成目标,却随时要变。只要心很正,意很诚,察颜观色并不是小人的行为。以不变应万变,用不变的原则,应付万变的现象,这就是经权。原则不能变,目标不能变,管理要求安人不能变,其他都是万变的。用这种不变的原则,来应付万变的现象,不管怎么变,都会命中目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