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注”

我父母那代人做事情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如插秧,说好的不插六月秧,那一定在五月底最后一天也会干完,为什么这么苛刻,因为时令里秧苗的生长周期不允许六月份还在插秧,那七月没法抽絮八月没法开花九月没法成穗十月没法收割。

如果是早季稻,插秧的时间更早,三月下旬就得光腿在还有些寒意的泥水田里劳作,水稻的生长周一一般是四到五个月,七月中下旬收割的早稻米粒偏软,也是季节更替时春夏日照时间不算猛烈,每年的四月水分充足,早稻偏糯也是这个原由。

农村人不能说等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因为耗不起,很多事情不得不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去干活,自此便有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说法。

为什么这篇文章叫《浅谈”专注“》,却要用一百多字讲我妈那代人的农耕生活,原因就是他们才是做事真专注的人,一代又一代人,认真勤奋艰苦作业,在种田时期基本上没有闲暇的时间拿来挥霍,每天弓着腰勾着背,脸朝泥巴背朝天地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完成人们嘴里的刚需之米。

如果说该是农忙的季节,哪家男人偷奸耍滑,好吃懒做,那这家人显而易见的日子过的捉襟见肘,生儿子多的家庭做父辈的更是一辈子为了儿子们能成个家操劳一生。儿子少的家庭或者没儿子的家庭,确实有那么几个游手好闲的男性,也会让村里人叫”孤老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么自私自利的人,不为子女创造好生活,而是一味自私自利,只管自己快活的人,将来难道还想子女赡养,为其养老送终吗?便是“孤独终老”的正解。

那个年代的农村人没法躺平!反观社会发展二十年,机会和挑战比上个世纪多出上百倍,而年轻人动不动就宅家啃老,年纪轻轻就重返田园,每天重复着自然醒、喂马劈柴、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生活。我一直在找答案,后来也跟自己的价值观和解,因为这一类人都主张不婚不育,他们没有任何生活负担,逃离现实的生活压力是味蕾过更好的隐居生活,虽然短时间内令很多背负着房贷车贷孩奴的都市人艳羡,可是他们的快乐是一种新型的追求,不是大多数人的归宿。没法人人都效仿,如果人人都以自我的松弛感为己任,那国家的三胎政策也不会将在小孩三岁前的补贴涨到八九百一个月了。

一边在鼓励生育,一边在坚持自我,社会的形态十分分裂。我最近看了较多日本银发经济的文章,网上很多评论说现在的中国就是三十年前的日本,三十年前日本通货膨胀,经济下滑,房地产泡沫破灭,一大批企业倒闭,国内就业率严重暴跌,促使很多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育,于是衍生一大批老年人活跃在市场,当然就算现如今日本平均工作年龄也近六十五岁,七十八十岁的老年人依然在职场和生意场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经历过摧枯拉朽的境况后,人才会知道专注的觉醒。三十年前的今天,在日本有份能够吃饱穿暖的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于是他们珍惜眼前,努力当下,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走出了困境,才形成今天的发达国家范畴。

我们年轻一代,选择逃避社会给予的压力和机会,回到父母营造的温室,以做全职子女的名义,不奋斗不工作,沉浸在短视频提供的垃圾快乐里不能自拔,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专注力是一个人想要变好的推动力,它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随时精进,只要放下偏执和安逸,选择一件事情,坚持下去,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