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店记忆:
过年上坟
除夕,在我们老家,中午贴完了对联、门神,吃过午饭,就要去上坟了。
我小的时候,除夕,母亲提前在竹篮里准备好一些物什:麻糖、焦叶、蜜什、香、烛、锡纸、丸子等,还会放置了煮好了的一块刀头肉,是放到一只碗里的。煮熟的刀头肉切成方形,放到一只白瓷碗里。煎得两面发黄的鱼放到一只碗里。把三只碗放到箢子里,上面点缀上几片绿绿的菠菜叶。箢子里再放上盛了酒的酒壶,三双新筷子。大(方言,父亲的称谓)在前,我们兄弟在后,大提着箢子,我们兄弟俩,一人抱着叠成喇叭型的火纸,一人拿着鞭炮、扛着木杆,上坟去啰。
除夕下午,家家户户的男子都会去给先人上坟,路上的人很多,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一家或一个家族在一起,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再加上不同姓氏的人在同一时间内都会聚在村南的大路上,一字长蛇向南行,甚是壮观。到了坟茔地,一般上在上坟时都要放鞭炮,除夕下午,村外野田的鞭炮声会扯拽不断,此起彼赴。
到了坟前,把各种祭品和肉、鱼等摆在坟前的石桌上,压上坟头纸,坟前点燃火纸,一边用木棒拨弄着,一边嘴里振振有词,说着什么“xx,过年了,给你们送钱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之类的话。
纸燃尽了,向纸灰里倒一些酒,放上几个蜜什等。然后,跪在坟前,磕几个头。用杆子挑着鞭炮,点上,放完,一个坟就上完了,然后,再上另一个坟。
我的爷爷辈弟兄们多,再加上几个老爷爷,坟头也多。小时候,要跪拜上上好几个坟头的。
村里几家大姓的一般都有固定地:何家坟、张家坟在北,李家坟、路家坟在西,司家坟、牛家坟、千家坟在南。当然,村后也有的,最远的还跑到东厂村的东北地去给上坟的。
近几年,村里的各家姓氏人协商之后,决定把去上坟的祭祖的时间固定在了初夕的下午而正月初一早上不再第二次上坟祭祖了,这也算是与日俱进吧。
从坟地归之后,就是拜祭家堂了(柱帐)。它一般都在长门哪里,当然,也有家里没有的。一技门往往都在长辈和老大哪里。
除夕的上午,司姓一族亲的家堂都在七爷家里,设了一张桌案,摆满了鸡、鱼、肉、水果等。
在初夕下午的二三点钟时,同姓的男子按辈分、同辈的按年龄排成队,恭恭敬敬,来到宗族长辈家,开个小会儿,然后,放着鞭炮,把先人们请到家堂,供上香,点上纸,放着鞭炮,一人主持,喊着,磕头祭拜。除夕的晚上,有人看家堂。到了正月十四的下午,同姓的男子再到家堂里磕头祭拜后,之后,排着队、放着鞭炮,再把先人们送出村外。
现在上坟也简单了,因为怕引起火灾,禁止在坟前烧纸放鞭炮了。上坟时,只在坟顶压上坟头纸,把祭品摆在坟前,磕几个头。然后,到集中的火池前,烧纸、放鞭炮。而今年,鞭炮也禁止放了。
小时候上坟,因为坟中的先人没有见过,更没有任何的感情,那时候,觉着上坟有些好玩。而现在,坟中埋葬的有我熟识的至亲的亲人,一抔黄土,就把我们分开了,到了坟前心情是沉重的、酸楚的,总想流泪。
父母生前经常说:“上坟都是阳间景,都是给活人看的,人死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活着时好好尽孝,比什么都强”。
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上坟寄托了对先人的相思,尤其是在春节这样重大的节日,每个人都不该忘记祖先的,坟还是要上的,而且要怀着虔诚的心去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