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距离我的高考还有十天,刷微博的同桌告诉我,我曾经给她讲过的杨绛先生离世了,我来不及悲伤,只是在日记本上写下简短的缅怀。十一月,翻开《我们仨》,怀念杨绛,怀念他们仨。
“这是一‘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这是杨绛先生写在《我们仨》最前面的句子。三个人的世界刚刚好,于是,梦格外地美。
还记得先生记她生产住院期间几件小事。钱先生说自己做了坏事,墨水洒在房东家桌布上了,杨先生回答,“不要紧,我会洗。”他把台灯弄坏了,她说,“不要紧,我会修。”他说门轴坏了,她说,“不要紧,我会修。”好放心的回答,这是生活,不是童话,然而,他们是能将日子过成诗的人。记得微博上读到过一个话题,为什么要读书,其中一个回答便是,读书就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我们不仅能聊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聊琴棋书画诗酒花。
今晚执笔抄写了一句话,“他继续写《管椎编》,我继续翻译《唐·吉诃德》。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读这句话,想到的是“赌书销得泼茶香”的意味隽永,不是“红袖添香”的小家碧玉之气,总觉得,这样势均力敌的爱情和陪伴更安心,更暖心。
曾经,网上转着网友替朱安相鲁迅说的话,“先生一生撰文无数,独独把我忘记。”我评论,“据记载,鲁迅娶朱安,并非己愿,并且那种封建迂腐的社会中,只能说朱安是那个社会中的受害者,也没有不让其改嫁,是鲁迅的妈妈一直不让其改嫁。两个人的思想如此不同,何谈生活,我们众人也许希望而今能读到 鲁迅先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因为责任感而一生跟一个没法交流思想的人生活一辈子。可是,试着去想,如果鲁迅先生没有与一个懂自己的人的生活,他还是令后人唏嘘不已的民族灵魂吗,也许不一定吧,一个人的思想是由很多方面塑造的,所以鲁迅先生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心灵的懂得并没有错啊。即使换作我们这些平凡之辈,我们也不甘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啊,更何况,当我们读到大学,你甘愿娶一个目不识丁的女子吗?尽管很尊重她和她的人格,可是,生活和爱情都是比较挑剔的,能不将就就不将就。”是,尽管可能不会有两个人都是刚刚好的爱情,但是,能不将就就不将就,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他们仨,自然少不了钱瑗。总觉得,她是模范女儿的标准,优秀懂事,他们之间的关系恰到好处,阅读他们的“石子”,总有赏心悦目之感。圆圆和爸爸之间没大没小的友谊,不需要拘泥于传统里的家庭模式,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打闹着,他们藏稿子,找稿子,最后连稿子去哪了都不知道,可是,他们乐在其中,家庭和家人永远比稿子更加重要。杨先生记去栈道的事。一切都是圆圆安排好的,她就只是照做。我们也是一样,当他们老了,作为儿女自然是去保护他们,从生活上,从情感上。这样的家庭,总让人心生慕意。
还记得有人在网上做过调查,为什么缅怀杨绛,评论最多的一个答案说,我们缅怀的是无法重逢的旷世稀缺的爱情、才华和修养。诚如斯言,无法重逢,旷世稀缺。尽管时间延续,但我们再也不会听到,“我没有订婚”和“我也没有男朋友”的对白,刚好的两个人,在刚好的时间相遇,注定会有“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邂逅。
后来,痛失丈夫和爱女,杨绛先生一个人过了十八年,依旧是做学问。叹道“世间好物不坚守,彩云易散琉璃脆。”的确悲伤痛苦无以遣散,于是,只有又拿起笔,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如今,天上人间,你们可好。
对于三毛,是遇见,是惊喜,她的敢爱与敢行,像是邻居家那个姐姐,我只能看着她惊艳的人生;对于杨绛先生,是尊敬,是仰慕,她的修养与才华,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然后再伴随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