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缝插针,又在购物车放了点东西。
准备双十一也有阵子了,临到跟前觉得还有很多需要的没有整理出来。烧脑的各种优惠方式基本都没弄清楚,六分推荐,四分感觉决定了被里面大部分的东西。
上点年龄的人应该知道贝塔斯曼吧,会员制买书。当时周边几乎没有人使用,我也在犹豫要不要试试的时候,发现了卓越网,后来被亚马逊收购。比起贝塔斯曼定期交会费、只有书籍的购买选择,卓越网提供了更多样丰富的商品,而且会员维护压力不大。申请了商品宣传手册,之后很快就办了会员。信息地址写在学校,每次收到卓越寄来的当期产品手册都特别开心,和同学一起仔细研究里面的图书,唱片,电影。当时并没有在线购买的渠道,所以我一直是通过去邮局汇款的方式购买。汇款;单上仔细的写下物品的编号,满怀期待大约两周后寄来的物品。
现在想来,虽然购物的时效根本不及现在,可那时候的购买力和购物心情是匹配的,所以回想起来仍然觉得充满乐趣。那时并没有特别强烈的购物欲望,一年基本可能只买两三次,可这样的购物过程可以带来持续很久的快乐。选择,等待,收货,拆封。和现在大致相似的流程,体会到的乐趣似乎比现在多。
开始淘宝是在大学以后,相较于之前只自己购买书籍和音像制品的局限,在时间上,也给我自由淘宝提供了机会。这一时期真正离开家,各种物品的选择购买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很好的实践机会。
这一阶段的购物体验一开始也是尝试新鲜多于购物需求本身的。而且对于不见实物的购买方式,还是带点博彩心理的,所以初试水不敢下大注,就买点小用品。当时流行渐变色长裙,价钱也出奇的便宜,好像二十多块钱,于是买来试试。一分价钱一分货,质量自然很一般,线脚不齐很多线头,没有想穿的欲望。但因为直接网银转账,没有实际的钞票过手的真实感,感觉没有花钱就收到了个礼物,所以后续还是没控制住买了一些便宜却质量乏善的东西,合算下来也浪费了不少钱。
这应该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从无理性凭感觉再加一些贪便宜的初期网购经历,又印证了一遍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慢慢的,学会了基本的判断,也通过店铺累积综合评分和买家评论,大致对一家网店的风格和档次有大致的判断。当然,还是会有一些试错的体验。就像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也是通过不断的观看积累经验,慢慢提高了审美和理解力一样,网购也是有这样一个水平提升的过程。
现在,对于网店判断的信息点越来越多,再加上一些推荐(当然有一些是品牌推广),还有比价软件,基本上购物的过程是顺利且愉悦的。我没有给过差评,也保持着良好的购物记录和信用。一度认为卖家也会考量买家资质才会售卖的,后来知道是自己想多了。
双十一也跟了几年,想要便宜点买东西毕竟是难以抵御的本性。根本原因还是要加强收入源头啊,游刃有余随意买,双十一也就不那么特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