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学理工的,做的工作教的书,也是理工。但是学理工教理工,做与理工相关的工作,也不意味着就是枯燥没有趣味。社会上讲到理工,有一种说法,“理工男”,好像就是生活单调、苍白、没有生机,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看看很多风生水起的,多数是理工科出身,很少是纯粹文科从一而终。
社会纷纷繁繁错综复杂,要想保持一种相对平稳的日子,就要有一种信仰支撑自己。“如果不能正义,可以正直;如果不能正直,可以正常;如果不能正常,可以有底线;如果不能有底线,可以有趣味。活得有趣,也可以是一道很特别的风景。”,这就是常告慰自己,也讲给自己学生并努力践行的一段话。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有趣味呢?还要谋生与趣味完美契合。“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前者是谋生,后者是趣味。靠后者技艺傍身过活,很难,别说大富大贵,就是食有肉居有屋出有车就很难。看天下熙熙攘攘,影视基地几十万日薪百元的哪个不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传承者?所以,外甥女音乐学院毕业后,建议她到学校教书谋生,把歌唱专业当成工作后的业余爱好,目前看来她生活平稳而小康,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也不会颠簸流离。为什么说这段话,就因为有了微信有了自媒体后,自己在朋友圈发了一些读书感悟、随笔、自己创作的故事等等,多次被不是特别熟悉的朋友追问,“你是教历史的?还是研究中文?反正不像工科教授”。我想,这就是自己理解的趣味。
这些趣味也体现在授课。譬如这样的课,讲到为什么要学化学,“最早,原始人发现石头好用,可以就地取材,无论打、砸、仍都非常有用,那就是旧石器时代。后来,人们发现把石头加工后应用效率可以提高很多,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再往后 ,火可以利用了。有人偶然发现,生火用的木头、加热一些东西的时候,可以得到硬度很高的材料。就是青铜。于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进入了奴隶社会,也就是青铜器时代。中国在那个时候,做出了非常精美的青铜器,时代对应的,是商朝。时代在继续发展,发展的标志是,可以让燃料燃烧得更充分,得到更好更高的温度。于是,铁被冶炼,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做兵器,铁器要远远强于青铜,强度更高、产量更大。铁的发现,后来钢的炼制,才使人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工业时代,直到现在,铁仍然是最重要的金属,没有之一。但是,铁太活泼,容易腐蚀,自然界没有铁的单质存在,每年铁的腐蚀占上年度铁产量的25%,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预计。于是,又一类新材料出现了。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目前该类材料主导了材料的研发领域,解决了人类的衣、住、行等问题,部分解决了食的问题。这类材料,密度小、耐腐蚀、强度高,特别是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分子设计,得到满足人类需求的材料。主要是塑料、橡胶、纤维、粘结剂以及功能材料。大家可以回忆,目前这几大品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并将继续改变。世界在不断进步,材料在继续发展,材料的发展过程完美契合了人类进步过程。就像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一样,材料是技术的载体。再好的技术,没有材料实现,就是空中楼阁。那么,材料的研发需要哪种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呢?化学。”
人的一生很漫长,要经历很多事,自己是某二代,在《杨忠民的幸福人生》《我的父亲》等里面有叙说,和父亲曾经享过十来年福不同,我生来就被烙上某二代印记,居于生活的最底层。在读书没有用的年代长大,后来没有想到读书又有用了,考取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在这样起起伏伏的几十年里,偶尔思考,发现即便最苦难的日子也可以成为自己很有价值的记忆,小时候那些琐碎零零散散回忆起来,记得的都很有趣了。《看电影》《割麦子》《拾粪》《拾柴火》等等都是那个时候的生活,星星点点都很宝贵,这样拉拉杂杂写了大概十几二十来篇;在生活里也有观察和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就是《毛万年》《杨忠民的幸福人生》两个小说;儿子的培养教育过程,在把他送出去读书后进行了反思,就是《或许,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以及《欠儿子一个拥抱》;还有回忆父母亲的文章,《我的父亲》《祭母文》;其他,因为考虑到自己到底是个工科教授,还写了几篇科普。曾经很多朋友说我的文风朴实生动、没有雕饰,其实哪里是不想雕饰,说到底还是工科底子,没有记住那么多好词好句,也不会用,只好以把事情说清楚为第一要义。
年过半百之后,特别是教了半辈子书,好为人师,总想把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别人。其实这不是个好习惯,没有人喜欢被教导被教育。但是有了经验,不说,又觉得枉为了自己读过的书、委屈了自己走过的路。那么怎么说、说给谁,就成了自己要思考的大问题。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肯定会说,特别是学生,唠唠叨叨的说了,他们还不会像自己的儿子那样顶嘴,说得就更加坦然。总之,要传递的信息都在书里,就是如果不能成为大人物,那就做个有趣的小人物。
人生的趣味在于胸有沟壑心存恬淡,眼前一汪水便有五湖宽;人生的趣味也在于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即便有五湖水,渴了也只需一瓢饮。
这就是我理解的有趣。
是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