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令之印与蕃县
薛国公子 撰文

东汉“蕃令之印”,为汉代蕃县令官印,与“薛令之印”形制一类,铜质,近正方体,印面正方形,大小3cmx3cm,字体半篆半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续滕县志 卷四 金石志》亦收录该印拓,并简载:“蕃县,汉置,后魏于滕置蕃郡,北齐郡县俱废。隋于此置滕县,即今邑治。印见于汪启淑《汉铜印丛》,今藏胶西柯君泗昌家。”
蕃县历史沿革
蕃地,史前为商祖人发祥之地,其先祖契诞生于此,后裔多次迁徙,至成汤时又居于先王蕃地,与薛人仲虺联合灭夏。《世本·居篇》载:“契居蕃。” 蕃古音亳,字相通假,商人所居住地皆命名“亳”。春秋战国时期为小邾国地。
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于今滕境置滕县(治故滕城)、薛县(治故薛城),属薛郡。
西汉初,沿袭滕薛二县之外,高祖又于小邾地析置蕃县。汉武帝时,改滕县为公邱县。
汉初所置的蕃县,隶属豫州鲁郡。东汉,魏,西晋因之。
《读史方舆纪要》载:滕县,兖州府东南百四十里。南至直隶徐州百九十里。古小邾国及滕国地。汉置蕃县,属鲁国。蕃,读若翻。晋属鲁郡。元康中,改属彭城郡。宋因之。后魏孝昌二年,置蕃郡治焉。梁大通二年,将军王弁侵魏徐州,蕃郡民续灵珍攻郡应梁,败死。是也。北齐郡废。隋开皇十六年,改置滕县,属徐州。唐、宋因之。金置滕阳军,大定二十二年,改滕阳州。二十四年,复改曰滕州,治滕县。元因之。明初,州废,县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今属。今城周五里,编户八十七里。
另外史载:《晋书 地理志》“蕃县,在周为小邾地。”
康熙五十六年版《滕县志》载“汉初,高祖始析小邾地为蕃县。”
《图书集成》载“故(蕃)县城,在(唐至清时滕县城,今火车站西北)西郭。”
《山东通志》“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改蕃县为滕县。”
《乾隆志耆旧跋》“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改州郡为县,(县城)移东二里,小其城。”
409年(晋安帝义熙五年),蕃县属豫州部鲁郡。
南宋, 蕃县属豫州部鲁郡。
527年(北魏孝昌三年),设蕃郡,蕃县改名蕃城县,郡治蕃城。
蕃郡辖蕃城县、永兴县、永福县三县,属徐州部部。(《山东通志疆域表》、明万历版《滕县志 沿革表》)
539年(东魏元象二年),撤销蕃郡,并入彭城郡。
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又置蕃郡。
550年(高齐代魏时)北齐废除蕃郡,复改蕃城县为蕃县,属徐州部彭城郡。(《山东通志疆域表》)
586年,隋开皇六年,蕃县改为滕县,同时薛县、永福、永兴、昌虑、合乡、阳平等县并入蕃郡。
596年,开皇十六年,蕃郡改名为滕县,治在原蕃县城。 实现整合与统一。

蕃县城,即蕃郡城,旧称“故县城”。蕃县旧城,即蕃郡故城,在今滕州市火车站西侧,今蕃阳街周围,平行路两侧。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 古迹志》载“故县城,在西郭,《通志》云‘隋开皇时置也。按北魏置蕃郡,而隋为滕郡。今邑城周仅五里许,不称郡城,此北魏隋时郡城也。”
明万历版《滕县志 卷五-古迹志-城》载“故县城,在西郭,《通志》云‘隋开皇时置也。按北魏置蕃郡,而随(即“隋”)为滕郡。今邑城周仅五里许,不称郡城,此北魏隋时郡城也。’县(本“悬”字)不鸣钟,相传城有所忌,殆堪舆家厌胜之说也。又以为滕文公恶闻者,非。”
道光版县志《建置》部分还载“旧惟土城,魏、隋以前理城西,今称故县城,盖魏隋郡城也。唐降为县,东移二里,更筑二小,宋金元因之。”
查询2000年版《滕西办事处志》之名胜遗址《故城(蕃县[郡])》文介绍“蕃阳(故城)始于殷商的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司徒居住在蕃,春秋战国时期为邾属蕃邑,汉初于原邾置蕃县。南北朝时滕县均称蕃阳,后改为滕县。又按明万历十三年版《滕县志 卷五》载“故县城在西郭,《通志》云......不称郡城,此北魏隋时郡城也。现蕃阳街职业中专附近,为故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