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有净土

7月28

2460

和尚分粥的故事谈监督制度的重要性——兼论释永信事件的制度警示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而智慧的寓言:一群和尚共住一庙,每日需分食一锅粥。起初,他们轮流掌勺分粥,却发现轮到自己那天粥碗总是最满,其他日子则清汤寡水。于是改为公推一位“德高望重”的和尚专司分粥。然而权力专擅之下,私心渐生,分粥者开始多占,其余人依旧挨饿。几经波折,最终他们确立了一项制度:分粥者最后取粥。此规则一出,无论谁分粥,皆竭力分得均匀,否则最少的那碗粥必留给自己。这则“和尚分粥”的故事,以其朴素的智慧揭示了制度设计的根本法则——人性不可轻信,权力必须制衡。方丈之位,在传统丛林制度中本应是清规戒律的最高守护者,肩负着引领僧众修持、管理寺院财产的神圣职责。然而,当权力失去有效监督,神圣光环亦难阻私欲膨胀。

    2015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实名举报事件震动社会。举报材料直指其涉及“侵占寺产”、“挪用资金”、“生活作风”等多重问题,最终引发相关部门的介入调查。尽管调查结果细节未完全公开,但事件本身如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丛林深处权力运行的阴影——当方丈集寺务决策、财政支配与戒律执行于一身,缺乏透明与制衡机制时,巨大的权力便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千年古刹的清誉亦蒙尘垢。释永信事件绝非孤立现象,其深层病灶直指寺庙治理中监督制度的系统性缺位。首先,权力高度集中构成根本隐患。方丈在寺庙内部往往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威,无论是香火收入的支配、重大工程的发包,还是僧职的升迁,决策链条短且封闭。这种“一言堂”式的权力结构,使方丈犹如“和尚分粥”寓言中早期那位独揽分粥大权的和尚,其个人操守成为决定寺院清廉的唯一屏障。其次,信息壁垒高筑,监督渠道严重堵塞。寺庙财务收支、资产处置、商业活动等关键信息长期处于“黑箱”状态,内部僧众无从知晓,外部信众与管理部门更难以有效监督。举报释永信的弟子们所遭遇的信息获取困难,正是这种不透明的明证。当“粥”如何分、分了多少、剩下几何皆成谜团时,监督便无从谈起。最后,现有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佛教协会的内部监督常因“同门情谊”或“维护整体形象”而流于形式;外部行政监督(宗教事务部门)则常因专业力量不足或过度强调“宗教自治”而难以深入肌理。这多重监督的失效,使得权力如同脱缰野马,最终酿成信任危机,损害的是宗教的神圣性与公信力。



2461

    阿克顿勋爵的箴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在此刻显得尤为振聋发聩。监督制度的核心价值,正在于对权力天然膨胀与腐化倾向的深刻认知与有效防范。在寺庙治理语境下,监督绝非对信仰共同体的不敬,而是对其健康存续的必需守护。其重要性体现在三重维度:其一,保障资源公正。信众虔诚供奉的香火钱、社会捐赠以及寺庙经营性收入,属于十方共有,本质是神圣的“信仰信托财产”。唯有通过严格监督,确保其真正用于弘法利生、修缮庙宇、培养僧才,方能不负信众福田之托,维护宗教的纯洁性。其二,维系内部清誉。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如僧团民主议事、财务公开、戒律监察)能及时纠偏,防止个别僧侣滥权破戒,保护绝大多数持戒精严僧众的清誉,避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悲剧。其三,巩固外部公信。在世俗化与商业化浪潮冲击下,宗教团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公信力挑战。透明、规范的监督制度,是向公众展示其管理有序、财务清白、持守戒律的最有力证明,是赢得社会持久信任与尊重的基石。

    回归“和尚分粥”的古老智慧,其终极解决方案——“分者后取”——的精髓在于构建了权力与利益的制衡闭环。这为破解当代寺庙监督困局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启示:分权制衡是核心,公开透明是关键,多元参与是保障。具体而言,寺庙治理亟需引入现代管理理念进行制度重构:1.权力分立与集体决策:打破方丈“一言堂”,建立由方丈、首座、监院、知客及僧众代表组成的“寺务委员会”。重大事项(如大额资金使用、基建项目、对外合作)必须集体讨论、投票决策。赋予监院更大的独立监督权,对寺务管理特别是财务收支进行日常稽核,直接向僧团大会或上级佛协负责。2.财务透明与阳光运作: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所有收入(香火、捐赠、经营、门票等)与支出必须详细记录,定期(如每季度)向全体僧众公示,接受质询。年度财务报表应聘请独立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报告摘要可通过寺院官网或公告栏向社会公众适度公开,回应信众知情权。3.强化内外协同监督网络:在内部,完善僧团民主评议机制,畅通僧众依戒律和清规举报投诉的渠道,保护举报者权益。在外部,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应转变思路,从被动接访转向主动监管,配备专业力量,定期或不定期对重点寺庙进行财务检查和合规审查。同时,依法保障并规范信众、媒体依据《宗教事务条例》行使的合法监督权。4.引入现代组织治理结构:对于涉足文旅、素斋、出版等商业活动的寺庙实体,应推动其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如理事会制度),明确产权归属,实行“政企分开”(寺务与商业运营分离),商业活动的收益、分配和使用同样纳入严格的财务监督体系。监督制度的完善,其最终鹄的并非束缚信仰的羽翼,而是为其翱翔于纯净的精神苍穹铺设坚固的跑道。


2462

    从“和尚分粥”的朴素规则到现代寺庙治理的监督体系,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承认人性局限,敬畏权力本质,通过科学、透明、制衡的制度设计,将权力关进“分者后取”式的规则牢笼。释永信事件如一声沉重的警钟,它告诫我们:再崇高的地位、再神圣的光环,若失去监督之光的照耀,终可能滑向阴影的深渊。唯有让制度的理性之光普照丛林,让监督的利剑高悬于权力之上,方能真正守护信仰的圣洁,保障十方信施的福田永续丰盈,使千年古刹的钟声永远清越悠扬,传递超越尘世的正信与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