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
在关于结构化战略思维的核心概念中谈到,按照认知的过程和方向,可粗略地把思维方式分为两大类:自下而上的专业思维和自上而下的结构化战略思维。专业思维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最信任这种专业思维。
在我工作中,涉及到一些与军队合作的内容,我的领导和同事都是部队转业干部,我们领导18岁就考入军校,在部队待了20多年,曾经是一个军方院校的政委,我记得我来上班的第一天,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这个工作做得好不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密。这就是一种专业思维的体现,他知道涉军的工作内容最重要的是什么,最核心的是什么。
但作者在这本书中给我们介绍的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熟悉的专业思维,而是结构化战略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从认知方向、顺序上颠覆了厚积薄发的传统专业思维。这种思维不会因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纠结,往往直接从问题本身着手,仔细推敲问题本身的定义和准确性,用结构化战略思维“切”的方法分解问题,并用严谨的逻辑全面地提出假设,而后或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证实假设、或推翻已有假设并建立新的“假设”,如此循环而深入的验证假设,不断探究深“挖”问题核心,以获取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机构化战略的起点是“切”。
精确的名词切分可以给公司战略提供方向性建议。作者在5年前被国产某知名手机品牌企业邀请做战略项目时,有一个对中层管理者的问卷调研,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根据你的理解,本公司主要品牌V目前的核心消费者具有什么特色?”
问卷调查的结果惊人的一致,所有的被访者都异口同声:公司主营产品的核心客户是“二三线城市的年轻女性”。这里用三个不同维度清晰的定义了核心用户群体:第一个是地域,第二个是年龄,第三个是性别。
这是“切”用户的一种典型体现。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复习考试有一个机构主打“培优班”,他的培优班设定了三个条件:1.需要参加过这个机构的付费长线班。2.曾经参加过考试分数在65分以上。3.今年必须要参加考试。
第一个条件要求必须是自己的学员,第二个条件则要求必须是优秀的学员,第三个是要求有预期的效果体现。
这种条件的设定就把很多人挡在了这个班外,同时也吸引很多人想进来,在众多的培训机构中,通过这种“切”的方式体现自己的特点。
另外一个是“切”产品,我一个创业的朋友。他主要是建录影棚来做录播课,但是在现在直播是大趋势的前提下,录播市场并不是很大。这个时候,他就明确定位自己的产品,就是成人在职类职称考试,因为这类考试的群体都是上班族,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去上直播课,所以录播课就是最好的选择。
他把自己的产品也“切”的很清楚,所以公司也能做的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