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被刷屏了,朋友圈看到好几个公号都在转发此文《致每个陪睡的妈妈,全世界欠你一个拥抱》(此处无链接,没看过的可以自行在微信输入题目搜索)。
我不是说妈妈们不伟大,每天睡眠不足顶着俩黑眼圈就是活该。我自己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分房前都是跟我睡,老二尚未断奶,晚上夜奶也是不断在我身边拱来拱去找奶吃,老公酣睡沉沉基本上帮不到什么的。
妈妈们是很辛苦,十月怀胎、阵痛分娩、母乳开奶、哄睡陪玩的每一件事,都十分的不易。可是,这不是全世界欠你的。你若真因此就觉得,我这么辛苦了,那么孩子应该如何对我,老公如果应该如何对我,公婆应该如何对我,全世界的人们都应该如何对我,那你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苦恼中,觉得自己特别的悲催命苦。
与其他关系中讲究付出与回报的平衡不同,亲子关系大概是唯一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亲子之间“爱的流动”总是由父母指向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与爱是不容置疑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不求回报”的,而不是一种爱的交换。
现在的女性大都讲究人格的独立,在她们这里,生育权这件事本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因为爱,因为延续爱,因为心中所想,才会去生去养自己孩子(那些生而不养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不管是因为没有人帮忙,或者是对家中其他人的照料不够放心而事事亲力亲为,本身对孩子付出的同时,就已经是有收获,所获的是一种付出的喜悦、关爱的喜悦、对生命照顾的喜悦,看到一个香香软软的小婴儿在你的怀中甜甜地吃着奶,看到孩子因为你的照料而健康成长,这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足以感到欣慰了。
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这份付出放在一个牺牲者的角度,认为我是因为孩子,因为家庭我牺牲了我的睡眠,我的健康,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爱好,觉得自己十足是一个受害者,希望别人对此而有所补偿,看到别人因为我这样做了而对我心怀愧疚,满怀感激的时候,才觉得平衡,那就把自己摆在了受害者的角度。
卡普曼三角形,在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当你是受害者(你们都对不起我),你的关系已经是进入这个循环,即使周围的人再关心再帮助你,你可能都不会觉得满意。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转发原文的陪睡妈妈们,大概也是觉得文章颇有共鸣,希望自己的家人们可以关心自己、帮助自己,如果老公能有个体贴的问候和拥抱那就再好不过了,也不会真的要什么全世界的拥抱。
愿每一个妈妈,都能照顾好自己,温柔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