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890年提出,他认为人类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因而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并且认为这种“意识流”具有变化多端和错综复杂的特点。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进一步提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的见解,劝小说家进人人物的内心中去,跟着人物意识的流动来刻画人物。这种理论正符合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侧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作家的需求。
1887年,法国小说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一书中,首先运用了“内心独白”的写作方法,开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1915~1940年间,英、美、法等国的小说家在文学创作中大量应用意识流技巧,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学流派一意识流文学。爱尔兰作家詹姆士.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女作家沃尔芙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和骚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都是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