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当我们遇到自己的长辈、老师都要主动问好,遇见比自己年长的人也要表示尊敬,不能直呼其名。但是,却有这样一位师长,身为大学副教授的他却主动趴在门前,要求学生从自己身上跨过。在他的一再鼓励之下,100多名学生从他身上跨过。据这位教授所说,这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用科学真理否定权威,反抗权贵。”
个人认为,这名教授的行为稍有夸张,但其用意是好的。除了鼓励学生反抗权贵,我认为鼓励学生们反抗权威的效用是十分有意义的。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率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理性思考的的能力越来越重要。教授此举,就是在警醒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要迷信权威,不要忘了科学理性的思考。
身为教授,知识渊博,是其所在的领域的权威。换句话说,他对这条路上的后生,有着极大的“长老权利”。何为长老权利,根据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阐述,长老权利就是指在长辈教化后辈的过程中产生的权利,它迫使后辈学习、服从于社会的规则道德,养成日常行为习惯等等,这也是我们文化中尊师重道的由来。因为长辈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指导后辈解决各种问题。在一个稳定的文化当中,长辈的经验可以被套用于后辈的生活经验当中并能很好的解决后辈的困难。然而,在一个变迁较快的文化当中,长辈的经验往往不能很好的满足后生的需要,因为世事变迁,原先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这时,原先固有的方法与经验反而会成为一种束缚。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景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说明在变化较快的社会当中,经验的效用已经削弱,真正解决问题的是科学理性的思考。
长老权利,虽然本身是指长辈对后辈在文化方面的教化,但是应用在知识的传递方面却同样合适。毕竟,文化很多时候就是前人总结的对同类事物的普适性经验与规律方法,比如农谚。知识在这方面与之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学生学习知识,其实就是在学习前人探索自然,探索事物本质时得到的规律。某种程度上说,知识与文化是等同的,而教授,就是那个负责教化的人。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率是不断地加快。教授仅仅作为固有知识的传递着和学术引路人,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教授知识传递者身份的价值在日益下降,而日渐重要的是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踏上该领域的正途。这时如果学生还是一味接受教授传递过来的知识,而没有自身的思考,不异于舍本逐末,就终将落后与时代。可往往有部分学生将权威的言论当圣旨,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而在家,又有多少人是父母说一是一没有主见的“乖孩子”?这明显与这位教授的初衷相违背。他希望的是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科学理性思考来学习与接受知识,而非对所谓权威盲目的跟从附会。于是,他做出了这样“卑躬屈膝”的举动,来警醒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向我学习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有自身科学理性的思考,用自身的思想去学习、去验证、甚至去推翻权威!不要被权威吓倒!
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假借与前人的力量,让我们能更快更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了解一些在学术上约定俗成的规则体系,提升表达交流效率。此外,还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去辨别,去判断哪些是真正本质的东西,是所有理论的基础,作为日后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而一些假说,一些理论,要以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它的来源以及它的合理性,这样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思维体系,在日后的面对不断变化的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缩短为30年,上个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到了上个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而进入新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也就是说,当大学本科毕业时,学过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了一半。这更加要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科学理性的思维体系,来应对这日新月异的世界。
这位教授在门口的一趴,倒下的是权威,立起的,却是科学,理性,不畏权威的精神。
高二(2)班
施丛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