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不说:他在享受巴黎,而说:他在巴黎享受自己
(什么都来自于自身,痛苦也好幸福也好,都是藏匿在我们体内的体液被外界某个事物唤醒激发时所产生的感觉。所谓世界即自我,一点也没错)
(我们享受的永远是自己,而不是别的什么外物)
(2021.7.3:所以把身体弄好,让身体里的自我一直处于良好的身体给自我带来的幸福舒适感,是永远不会错的做法)
2.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越多,求之于他人的越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越少。所以人的智慧益高,益不合群(曲高和寡)。
(与别人交往大多数都是因为内心太空洞寂寞,需要与人交往。而一个人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时,就无需别人,无需世界,自己就能成为一个完美独立的自我存在。而这,也许是我想要达到的境界)
3.只因孤独时,人只能委身于自己……
(依靠不了任何人)
(如果连自己都不能依靠,那是一种何等的痛苦)
(2021.7.3:当你失去了一切,你至少还有自我/自己可以依靠)
4.才华横溢之士,虽身处荒原,亦不会感到寂寞。
(寂寞来自于内心的空洞,内心富足了,那什么都好了)
(我现在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吧,在寻求着一种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完美的独立自由)
(才华和孤独没也许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5.动物只生活在现在,人则同时生活于未来和过去。
(不知道这是祸还是福,能感知未来和过去我们的生命就被拉长了,而这同时又会给我们增添更多的痛苦和无奈。要么同时体味幸福和痛苦,要么什么都没有,你会怎么选呢?)
(2021.7.3:看着整天无忧无虑的猫咪,我在想如果我像它一样什么都不想地活着,这样会不会幸福一点)
6.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情本身是苦是乐,而要视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我们感受性的强度如何。
(是啊,外界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其根本不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在于我们对其感受强度如何。一个从没恋爱过的年轻人也许会因为初恋失败而痛苦地想要自杀,而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者却只会对这件事淡然一笑。人心也是具有可塑性的。它的受容性可以经过训练而扩大,也可以被环境影响得变得无比狭小。)
(2021.7.3:所以现在的我幸福感没那么强了,除了外界因素外,就是因为自己对事物感受性的强度下降了)
7.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8.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经过我们自身的系统走过一遍的东西才会在我们体内留下深深的印迹)
9.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021.7.3:健康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别人最无法夺走拿走的东西)
10.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人类的生活…
11.“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
12.我们意欲的行为与飞流直下的瀑布在本质上同是意欲的现象,只不过无机体根据机械、物理、化学的原因而活动,人和动物根据动因而活动起来
13.意欲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 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的向导、顾问
14.我们通常都不知道自己渴望什么或者害怕什么,我们可以积年抱着某种愿望,但却不肯向自己承认
15.意欲是植物的根部,深藏于黑暗、潮湿之中,智力则是植物顶端的叶冠,伸向光明、干燥之处,而认识(意识)着的我则是连接根、冠两端的茎;意欲活动是颤动的琴弦,智力则是琴的共鸣板,由此产生之回声则是自我的意识
16.人类在全然不知道自己某一目的的情况下,为着这一目的而发挥想象、投入行动并最终达成这一目的
17.把我们只是构成其中一部分的世事人生看作是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一更大的整体之中,达成一个超乎我们智力所能理解的目的
18.这篇文章就像任何一部优秀的悲剧一样让我们跳出自身之外,从很高的角度以客观(审美)的眼睛审视这苦难、滑稽的人生
19.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
20.人为的教育就是在我们还没有对这一直观世界获得某种泛泛的、普遍的认识之前,就通过阅读、授课等手段,强行把概念塞进我们的脑袋。教育也就以这样的方式制造出偏差、扭曲的头脑
21.如果正常人具有三分之二的意欲和三分之一的智力,那么,具有天才的人则拥有三分之二的智力和三分之一的意欲
22.平常人沉浸在纷乱、骚动的生活里面;由于他们的意欲的缘故,他们隶属于这种生活;他们的头脑充满着生活中的事物和事件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直沉浸在琐事、欲望的生活里)
23.到了天才这一级,意欲与智力的分离达到了最高程度:智力与它的根源——意欲——甚至会达到完全分离,智力因而变得完全自由,而表象的世界也就首先由此完美地客观化。
24.对于几乎所有人来说,他们真正关切的确实只是局限于自身和家庭的安逸
(2021.7.3:这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终极动力和目标,简单而又悲哀无趣)
25.纯粹实际的人把自己的智力用在大自然为它指定了的用途,而天才则把智力作认识事物的客观本质之用
(普通人被欲望指使着走,而清醒的人牵制着欲望去看查这无聊世界的无聊真相)
26.儿童期是无邪和幸福的时期,是生命中的天堂和失去了的伊甸园。我们在儿童期感到了幸福是因为我们的整个存在更多地处于认知而不是意欲的状态
(儿童时期没有欲望,没有欲望的侵扰和感染,所以活得自在幸福)
27.每个小孩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天才,而每个天才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孩子
(后一句话说得好)
28.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是因为他把儿童期所特有的、占据优势的感觉系统和认知活动,以某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持久不断地保持终生。
29.我们在美的事物里面总可以认识到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大自然的基本和原初的形态,因此亦即柏拉图所说的理念
30.只有意欲才是我们一切悲哀、苦痛的根源
31.幸福、满意的本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它们不过是痛苦的终止;但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因此,当所有意欲活动从意识中消失以后,留给我们的就是愉悦的状态,亦即没有任何痛苦。
32.只有当一个人处于纯粹认知的状态,当他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意欲及其目标,亦即自己的个体性,他才可以纯粹客观地直观事物
(可是人很难摆脱欲望,拥有一个纯粹的自我)
33.每个人都必须在生活的巨大的木偶戏里上演自己的角色,并且几乎一刻不停地感受着连接他的绳线发出的牵引,他也就身不由己地随之而动。
34.我们没有能力直接观照这一植物作为花苞、花朵、果实的统一起来的理念,我们只能够经由时间这一形式,对这一理念有所认识
35.大自然的植物景色让我们如此愉快,其原因就在于它们表达的是平和、静谧和满足;而动物世界却通常呈现出匮乏、不安、苦难,甚至争斗的生存状态。所以,植物世界轻而易举地使我们进入一种摆脱了自身的纯粹认知的状态。
(植物之所以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平静,就是因为植物本身所散发出的一种没有意欲,只有纯粹自我的自在状态)
36.与受孕一样,(艺术创作)不但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时机和情绪。因此,那泛泛的客体不断地与主体交媾,前者就好比男性的身体,后者就好比女性的身体。但这种交媾只有在某一幸运的一刻,适逢情投意合的主体,才会产生思想的胚胎
37.音乐向我们的心尽情倾述,但却不曾直接向我们的脑讲述什么东西
38.所有人为的努力、奋斗都会化为虚无——这就是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
39.所有的快感乐趣其实只是否定的,它只是消除了苦痛以后产生的效果;而苦痛或者祸害却是肯定的——它直接就能被我们感觉得到
40.一桩不给我们留下任何希望的不幸就像即时毙命的一击;而希望不断破灭、不断重生就酷似凌迟处死。
41.“我”只是心和脑的连接而已
42.我们个人生活的路线和事件,就其真正的含意和相互之间的关联而言,大致就像粗糙的镶嵌砖块组成的图案作品。当我们太过靠近这些图案时,我们无法辨认出这些图案展现的内容,也看不出它们的含意,更看不出它们的美之所在。只有与这些图案相隔一段的距离,上述东西才会一一显现。同样,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仍在发生或者刚发生不久,我们通常都不会明白它们相互之间的真正关联。只有在事过境迁的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才能做到这一点
43.人们的感觉、思想和追求完全投入到谋求身体的快意、舒适中去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间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为了这个简单的目的,我们就是这样一直被精神奴役着前进)
44.人们身上一切原初的,因此也就是真正的东西,就像自然力一样无意识地发挥作用。经过了意识的东西,也就因此成为了表象(思想图像)。
45.一切真正的和经受得住考验的性格、精神素质从一开始就是无意识的。有意识做出的事情都是经过一番补足和带有目的的;所以,这类行为已经变成了造作,亦即欺骗。一个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所完成的事情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这却是任何努力都无法代替的。原初、自发的观念、思想就属于这一类东西——它构成了一切真正成就的根基和内核。因此,与生俱来的才是真正的和无懈可击的。
46.在空间,距离增大就会使物体收缩从而变小。通过这样的方式,这一物体的缺点和不足就可以消失不见了。在时间上,过去也同样发挥着类似的效果。逝去已久的一幕往事,包括参与其中的人物,在我们的记忆中显得特别令人愉快,因为记忆把无关紧要的和烦扰人的东西都清除掉了。
47.我们不知道为何在生命中无数相似的时刻里,偏偏是这些瞬间。
48.有时候,逝去已久的一幕往事似乎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突然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的记忆里。在很多情况下,这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嗅到一缕淡淡的、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清晰意识的气味,情形就跟当年我们嗅到了这一气味一样
49.人们需要外在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活动
(人因为自我本质是空洞的,所以需要外在的欲望活动去逃避或者填补这个空洞)
50.这是我们内在的罗盘,一种神秘的冲动——它引导我们准确地走上那条唯一适合我们的道路。
(内心的声音,内心的指引)
51.人们以为指挥着自己的生活;但内在深处却不由自主地受到自己命运的牵引
52.甚至一个人一生中所遭遇到的各种事件,尽管经常受到盲目偶然的随心所欲的摆布,但这些事件却好像有计划地指引者这一个人的生命进程,以便符合这一个人的真正和最终的利益
53.性爱是几乎所有愿望和努力的最终目标
54.哪怕是一个最干巴、乏味的人,他的爱情仍然构成了他生命中的一段诗意的时光
55.如果我们现在从这最后思考的角度审视熙攘混乱的人生,我们就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穷于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折磨,竭尽全力去满足没完没了的需求和躲避花样繁多的苦难
(我们生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应付欲望的起浮)
56.大自然只知道物质、身体的东西,而不是道德方面的事情。事实上,大自然是和道德明确相互矛盾的。大自然的唯一目标就是最完美地保存个体,尤其是种属。
57.如果没有某样有别于认知者的被认知之物,那就不可能有认知者。所以,一种纯粹涉及智力的意识是不可能的。智力就像是太阳:除非有某一样物体反射太阳的光线,否则,太阳是不会照亮空间的。认知者本身,正因为他是认知者,是不会被认知的,否则,他就成为另一个认知者的认知对象了。在自我意识里,我们认知的对象却唯独就是意欲。
58.植物的根部代表了意欲,叶冠则代表了智力,而两者的中介点,茎部。就是“我”
59.到了老年,智力会随着脑部一道衰竭。但意欲却相反。意欲作为自在之物永远不会迟钝、懒散,绝对地不知疲倦。它的活动就是它的本能;它从来不会停止欲求。
60.每一种这样的世界观所包含的真理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对世界各自不一的把握只是在某一特定的立场、角度的时候才是真实的、正确的,就好比一幅图画所展现的风景只是出于某一审视角度一样。
61.生活在人生大梦里的绝大多数人与动物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同之处只在于这些人比动物多了对将来几年的预见和筹谋而已。
62.人与人的相见、相交就犹如面具与面具的周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像面具甚至不了解其自身
63.处于不同的心境,我们熟悉的东西就显现出新奇的一面,并引发我们新的看法和见解
(信息处理的多样性)
64.这种人生活过的某些瞬间就留下了延绵千百年的回响,其音色在一片混乱噪音之中清晰可辨,经久不息。
(载入史册)
65.虽然天然的恐惧在每个人的身上以同样的方式发挥作用,但由于一个人不让别人看到他的恐惧,他就成了勇敢的人
66.正如我们不会感受到整个健康的身体,而只会觉得窄鞋子夹住脚趾头的一小处地方,同样,我们不会考虑到所有进展顺利的事情,而只会留意鸡毛蒜皮的烦恼。
(为什么人会忽略好的地方而去在意差的地方)
67.所谓好的东西,亦即所有的幸福和满意,却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只是愿望的取消和痛苦的终止。
68.无论何时,每个人都确实需要配备一定份额的操劳,或者担心,或者困苦,正如一艘船需要一定的压昌物才能走出一条笔直和稳定的航线一样。
(人不能处于纯粹的安逸之中,只有享乐而没有痛苦,那人生会变得轻浮而危险)
69.动物并没有静思回想这一苦、乐的浓缩器;所以,动物不会把欢乐和痛苦积存起来,而人类借助会议和预见却是这样做的。对于动物来说,现时的痛苦也就始终是现时的痛苦,哪怕这种痛苦无数次反复出现,它也永远只是现时的痛苦,跟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没什么两样,这一现时的痛苦不会累计起来。所以,动物享有那种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和心平气和。相比之下,由于人有了静思回想和与此相关的一切,那些本来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基本苦、乐在人那里却发展成为幸福和不幸的大为加强了的感觉,而这些会演变成瞬间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狂喜,或者足以导致自杀行为的极度痛苦绝望。
70.由于所有の这一切,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就比快乐要多得多,这些痛苦还由于人确切知道了死亡而大为加强
(这就是拥有意识的代价)
71.动物比我们更满足于只是存在
(我也好想只是满足于只是存在)
72.正是动物所独有的这种完全沉浸于现时的特点使我们看着驯养的动物就能得到很大的快乐。这些动物就是现时的化身,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感觉到每一轻松和明快的时间所具有的价值——对于这些时光,心事重重的我们通常不加理会就让其过去了
(代表着“现在”的动物,就是以这样一种时间具现的方式来影响我们)
73.认知就其本身而言始终是没有痛苦的。痛苦只是与意欲有关,它不外乎就是意欲受到抑制、阻碍
74.意欲是琴弦,对意欲的抑制或者阻碍则是琴弦的颤动,认知是琴的共鸣板,痛苦则为音声
75.生活就是一份必须完成的额定工作,在这意义上,所谓的安息是一个恰当的表达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