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就听说过《瓦尔登湖》,知道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典之作,但我就是一直没有真正翻开它,总想等闲下来好好读读。去年出差的途中,在微信读书上也偶尔翻看过,但看过七八页之后,便开始走神,总觉得这些文字不是自己想期待相遇的,有点晦涩,还有些不知所云。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头部分真的很难读,你甚至读上大半天都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据说,有好多人都是因为读不进去而放弃了。如果不是这次“云伴读”组织的《瓦尔登湖》导读,兴许这本名著就会成为我书橱里的一个摆设了。
“云伴读”的导读活动,真的很特别。2月10日晚上,郁宁远先生带着他的访学团队,在瓦尔登湖畔为数千名读者在线现场导读,一下子就点燃了众多人的阅读兴趣。当我们跟随着郁先生的镜头,看到了冰封的瓦尔登湖、让梭罗静享天籁的树林、小屋的遗址、通往远方的铁轨时,我们仿佛经由这些物件,隔着时空,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开始了对话。郁宁远先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让梭罗又在我们的眼前复活了。认识一个事物、一个人,看到和读到是不一样的滋味。新闻界最讲究的是“人在现场”。“云伴读”用这种先看到、再读到的方式,拉近了一大批读者和《瓦尔登湖》的距离。
《瓦尔登湖》被奉为经典之作,是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我们读不懂、读不进,不是经典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浮躁。其实好的文字是能摩挲心灵的。这种感觉只有你静下心来,去靠近那些经典的文字,并在心底里与之叩击时,那些文字才会被激活,才会有了温度,进而给你带来神奇的精神愉悦。零零碎碎地读,没有完全把心思投放进去,文字回馈给你的只能是隔膜、冰冷、无趣。
(二)
这几天,我逼着自己坐下来,走进《瓦尔登湖》。其中最能打动我的是关于《孤独》这一部分。什么是孤独?如何面对孤独?孤独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哲学命题。
梭罗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用我们常人的视角看,当然就是一个十足的离群索居者,与之相伴的完全是孤独。作为有着高层次哲思的梭罗,选择用两年多的时间居住在远离尘嚣的瓦尔登湖畔,对于孤独有着怎样的深刻体验?仔细揣摩梭罗文字,我们对孤独会有全新的认识。
孤独来自于何处?我试图在梭罗的文字中找到答案,可惜没有现成的句子。但从他的所为所言中我们似乎可以领悟到什么。其实孤独是每个生命的应然状态。“上帝是孤单的,——但是魔鬼却远不孤单。“只要活着,孤独就会如影随形。与孤独相对应的是结群。当你不愿意和一个群体相融时,是你与那个群体在价值观上产生的分裂。这种分裂或缘于你生长得快,或缘于你生长得慢。慢了,是堕落,是要遭人唾弃的孤独;快了,是卓越,是要他人仰视的孤独。站到更高处,高处不胜寒。
孤独不以空间距离来衡量。我们都以为孤独是因为与他人身体离得远造成的。在梭罗看来,孤独不能以一个人和别人之间有多少英里的空间来衡量,两条腿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把两颗心带得更近。哪怕你身处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也未必不孤独。“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整天呼朋唤友,频频接触,就一定能远离孤独吗?古人早就说过,觥筹交错尽虚佞,推杯换盏无真衷。“我们就不能把我们这个爱说长道短的社会抛开一段时间,——用自己的思想激励自己?”心不在一起,身体靠得再紧,也难免孤独。“人的价值不在皮肤中,并不需要接触才能知道。”
孤独有时有益于身心健康。在惯常的语境里,都认为孤独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自闭的表现,因此有人提倡要走出孤独,融入社会。但在梭罗看来,大多数时间一个人独处是有益于健康的。他说,“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思考或工作着的人总是孤寂的,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要去打搅他吧。”独处有时能够带来清静,远离纷扰。纵使身处斗室,也可思接千载。自古圣贤皆寂寞,我以为他的这个观点只适合爱哲思的人。其实,独处与群居应当有一个度,有时当“积极孤独”,有时当“积极融入”。
自然是疗治忧伤最有效的药。物质生活越是富足,患上忧郁症的人好像越多。忙碌带来忧郁,清闲也带来焦虑。有什么药能让我们健康、宁静和满足?梭罗说,“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只要感官仍然健全,就不可能极度忧郁。对于健康和纯真的耳朵,没有哪场风暴不是伊奥勒斯的风弦琴的乐声。”我觉得,人与自然相处所带来的愉悦是真实的,持久的,也是最熨帖的。回到自然中去,呼吸自然的气息,是疗治焦虑、忧郁的良药。“我奇异地在大自然中自由来往,已与大自然成为一体。”“整个身体只有一种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吸取着快乐。”“太阳、风和雨,夏季和冬季,永远赐予我们这样多的健康,这样多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