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完汪曾祺先生的《偷得浮生半日闲》后就去把书还了,不料回来还是心有念念,就把有印象的喜欢的细节记录一下。
记忆比较清晰的是汪先生写他在西南联大遇到的一些师生,还有后面欢喜人间的几个人物。
去读大学的有不少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开始去的时候西装革履下馆子,钱掣肘了改吃食堂,再后来竟然是破衣烂衫,不会补也没得补,有人拿麻筋在洞中结个疙瘩。
教授们的衣服也破了,大师朱自清闻一多都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了。
一次一位女生被后面楼梯上的踢踢踏踏的声音吓一跳,以为有坏人,回头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穿着一双“空前绝后”的鞋子,鞋子前后都破没了。
这些教授学生还经常要“跑警-报”躲避日-军轰-炸,依旧不堕青云之志,坚持日常教学活动。
这些读来颇有画面感,透着幽默。背景却是很严峻的特殊时期,这些大师和后来有名的学者在那样的环境里衣衫褴褛,却淡定从容严谨治学。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学者沈从文教创作(具体名称忘了,不是高大上的那种),说写作要“贴着人物”写,作者的心贴不上人物,写的就是浮的,漂的,花哨的。他很少出命题,出的命题也很意外:写这一屋子的空气。
写作从小处着手开始,尽量贴切自然。
他们鉴别好学生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不尚平庸。不喜人云亦云,不喜只抄书无创见。
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学校有这样的要求。大概现在要求的标准是学生回答统一的标准答案得高分的多。
后面还有一篇文章记录了两位人物,都有些本事。一位是炕鸡的余老五,一位养鸭的陆长庚,各有绝活,生活滋味却不一样。
余老五平时平时较悠闲,有不少人想请他,他都推了,借口老板对他好:“连坟山都留着了。“老板后来真的替他买了坟地。
他的绝招在鸡出壳的关键时刻,决定把蛋从炕里面起出来的时间。别人怕功亏一篑,宁可早一点,他全神贯注在那里呆了十几天,似乎没有睡觉,人瘦毛长的。他能拿捏得恰到好处,比别人多炕一个多时辰,小鸡的毛干了,要展开了就起出来,最后他的鸡就比别人的大,丰满。
余五爷凭着自己的绝招和对老板的忠诚,他活得比较安稳滋润。
陆爷会赶鸭,奈何时运不济,遇到鸭子瘟病就折了本,又好赌,生活捉襟见肘。
书中写了他的绝招,别人几百只鸭子四散奔逃进了芦苇里。陆爷拈着竹篙去了,他仆在船上,竹篙在水面扑打,嘴里发出啧啧啧的声音,那些鸭子就疯了一下,高兴地叫着奔奔出来了,扑到他的船上来。那场面特别欢快。
陆爷说话看似轻描淡写却里外都透着得意,因为有着这个本事。先生说,正是这个本事让他种种不如别人。
有些人有了点本事,就难放下身段,叫他以别的手法谋生就觉得低了名头,受了屈辱一样。一点点的名,已经累着自己的身家了。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课打卡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