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读了书的第四章写“求学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可以写一写自己的“上学记”,通过对自己读书往事的回忆、记录,引起自我反思、自我唤醒,获得教育的启示。
可能有老师会有疑问,时代发展了,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变了,我们做学生时的体验会与现在的学生一样吗?吴松超老师说:“现在学生遭遇的“精神痛苦”,并不会与父辈有本质的差异,自由,解放,平等,自我认知冲突,偶像的崩塌和缺失……这些关键词是一致的。”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尽管我的学生物质生活很丰富,但他们不一定幸福呢。作为“人”,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怎样更新,人性、人格、情感等关涉心灵和精神成长的问题可能是永恒的。
那么,写求学记,教师该怎么写,从何入手,有没有可实践操作的方法呢?吴老师在这章节中也给出了可行性建议:首先,吴老师引用《论语》中的句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教师动笔之前,先明晰写作之“本”,即“自己想表达什么(主题)”,如对某个问题是什么态度、看法,对一个现象要表达何种情感,给出什么评论、意见,等等,谨记教师的写,不是为了怀旧,从专业成长的角度,首要的是为了表达重视“学生立场”的观念和意识。例如通过写那些让我们难忘的老师,多一面自我观照的镜子;写课堂、课外活动,由此引发改进教育教学、校园生活的思考等。
第二步,自己想表达什么明确后,很自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支撑”——筛选并确定素材(核心内容),如故事与解读、现象与分析等,支撑起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等。确定好的素材与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写作时就要把这种关系呈现清楚,即需要推理、论证。比如,我们通过记录自己当学生时遭遇的一件事,来说明教师某种品质的重要,就需要把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想、对老师的迫切期待等做重点描述。
最后,写作要考虑文章的结构。即确定的素材的组合与呈现方式,目的是增强素材对“要表达什么”的支撑力,而且提升文章的表现力,从而吸引读者。确定主题,组织核心内容,考虑结构——是写作所有文章都面临的关键问题。明确了这三步,写作就成了类似“勾勒设计效果图”“搭建骨架”“填充与丰富”的构筑大厦的工作。至于遣词造句,就是个人化的语言风格。快来尝试写一写你的“求学记”吧,欢迎投稿“颍果月刊”赚积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