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岁之后很难交到“真”朋友?
回想起小时候交朋友的场景,我们总是很容易就能在蹦蹦床、操场上以及家长聚餐之余交到天南地北的“小”朋友。而且,我们是那么容易对彼此产生信任,产生好感,以至于我相信大家都有过不舍得和小伙伴分开被父母强行拉走的记忆。当然,我也并不觉得小时候的友谊就很简单,其实我认为小孩子的世界并不比大人简单多少,因为我们也会挑选朋友—城里的看不起乡下的,个高的嘲笑个矮的。虽然不是普遍现象,就像成人世界中的恃强凌弱、排挤新人不是普遍现象一样,但是是存在的。并且,我们小时候在与朋友互动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分蛋糕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的朋友那块更大、水果更多,如果有新朋友和自己的闺蜜、兄弟走的近,会想方设法重新夺回知己等等。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当时都很容易交到朋友,而且打心底里会认为是真朋友,会把自己的秘密悄悄告诉对方。
而经过漫长的青春期后到了20岁,尤其是25岁以后,却很难交到新的知心朋友了。我想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三观到20岁就已经成形了,每个人的三观就像是起伏不平的山丘,甚至在某些领域的观点如同悬崖峡谷。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很容易就触碰彼此的雷点—导致内心暗暗地觉得对方的这些观点不可容忍。我们本来都是一颗小树苗,一开始都在沿着树干向上爬,所以在小时候都是同路人也就容易交到朋友,而长大后,都已经爬到了细细的不同的枝杈上去了,就像把全世界3-6岁的小孩子都集中起来,我觉得他们彼此都能够成为很好的朋友。然而把全世界20-23岁的大孩子集中起来,由于大家都在不同的树枝上,不打起来就不错了。
我这种说法其实也是有生物学根据的—我认为人首先要承认自己是一种生物(动物),其次才是人,据研究人的大脑在儿童时期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最复杂的,人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剪枝,把没有用的连接剪掉。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大模型,人的大脑一开始就是一个只有初始化的参数的大模型,然后不断地train,到20岁的时候参数已经更新完毕了,也就是说这个模型已经pretrain完了,剩下的几十年就是在不断地fine-tune(微调)。
那么当两个7、8岁哪怕15、16岁的人天天相处的时候,他们的三观还没有成型,他们大脑的参数会协同训练,从而三观变得越来越一致—对同一件事的predict越来越趋同。所以年轻时的大脑是有更多地包容性的,但长大后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长大后大家的功利性都很强,交朋友基本上只看对自己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