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飞鸟在我的窗前歌唱/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飘落在我的窗前”
年少时读过的泰戈尔《飞鸟集》的开篇,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到了这个季节,这句诗也如同“秋天的黄叶”一般,在不经意间便飘落心头。
第一次读到泰戈尔的诗,还是因为初三时的班主任。初三时,我们换了新的班主任,姓周,教我们化学。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样子:扎一个马尾,小巧玲珑,笑容亲切,洋溢着蓬勃的青春气息,不像高高在上的老师,倒像是一个邻家的大姐姐。我们都很喜欢她,关系也相处得不错。假期里,我们一伙同学结伴去她家里玩,在她家的书架上我看到了泰戈尔的几本诗集,便取下来翻看,她看我喜欢,便跟我聊起来,说她很喜欢泰戈尔的诗,尤其是《飞鸟集》,因为太喜欢了,上大学里甚至动手抄了一遍。我心里暗自吃惊,没想到教化学的周老师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女青年,顿时觉得跟她的距离更近了。临走前,我向她借了几本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新月集》、《吉檀伽利》。
至今还记得有这几本诗集伴随我度过的那个假期,充实而美好。大概也是我第一次读诗集吧,也是受了偶像周老师的影响,最喜欢的还是《飞鸟集》。一方面是因为《飞鸟集》的每一篇篇幅都很短,多是一两句,非常好记;另一方面,确实是被《飞鸟集》中的意象迷住了:天空、海洋、大地、树林、花朵、黄叶、飞鸟、游鱼、黄昏、忧思、雾雨……所有的关键词都能轻易触动那个年龄少女敏感的心,每一句诗都有着音乐般的韵律,轻盈,灵动,唯美。
我决定也像周老师那样,动手抄一遍《飞鸟集》。记得是选了一个小小的淡黄色塑料皮笔记本,每一页上只够抄一两首诗,所以这个本子就成了专门的《飞鸟集》手抄本。因为每一篇都很短小,虽说有三百多首,实际的工作量并不大,没用几天就抄完了。抄完后的一天,随手翻杂志《读者文摘》,看到里面有一幅小插画:一扇向外打开窗,窗外有树,窗台上落了一只小鸟。觉得和《飞鸟集》的开篇这首十分应景,于是便照着画在开篇这首诗的旁边。第一次画,涂涂抹抹了好半天才完成,终于,人生中的第一幅诗配画作品完成了,虽然诗和画都不是自己的原创,但还是有着十足的成就感。之后,我决定再找一些插画,临摹到这本手抄诗集中。真是要感谢那时候最流行的杂志《读者文摘》,现在被称之为心灵鸡汤的文章,在那个时候就是我们最可口的精神养料;里面的插画也是简洁、隽永、饶有趣味,于是我选了一些能够和诗的意境相配合、临摹起来也比较容易的插画,画在诗旁边的空白处。比如那首非常喜欢的“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配了一幅冬日树林的小画;一首“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配的画则是一个小小的人,背后拖着一个大大的影子。这个诗配画的过程忙碌而令人愉悦,若论专注和用心,大概没有哪项假期作业能比得上它了,最后这本精心制作的手工图文版《飞鸟集》成了我在那个假期里最大的收获。
现在想来,很感谢在那个时候读到了《飞鸟集》,在那样美丽的年纪,被美好的事物所打动,心甘情愿地为之投入时间、精力与热情。从那以后,我的阅读面也慢慢地拓宽了一些,以前爱看小说,之后也开始读诗歌,读舒婷、北岛、席慕容,也读普希金、惠特曼、艾略特……多年以后,看到喜欢的台湾作家蒋勋先生在TED演讲中朗诵他的诗歌《愿》,他说:我们每个人可不可以留十八分钟给一首诗?我心有所动,庆幸自己曾在年少时与诗歌相遇,并一直在心中为它保留有一小块空间,这一小块空间足以让人超越世俗、偏见以及庸常的一切,看见浩月与繁星,心灵因此有所慰籍。
青春的《飞鸟集》没有让我成为诗人,但它像是一粒种子,在人生的春天播种在心里,伴随着岁月慢慢发芽、葱郁成长,如今,在人生的秋季里回望,那些看过的经典,那些经历的感动,已经在心中长成一片斑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