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是关于民国文学大家沈从文的悲爱人生,在民国史里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可谓是一段佳话,提起他们的故事,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那些在行走间留下的信笺。
那时沈从文是位北大讲师,一个默默无闻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可以说是为穷教书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人,却喜欢上了他的学生。一位只有18岁且家境良好才貌兼具的女子。偶然的相遇便一见钟情的爱上了她,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写给她第一封信,从提笔到落笔,从心里到纸上,期待着他那求而不得的回信。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可以说在爱情里爱的一方往往都是卑微的,在这种一个人的相思的爱情里是不公平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一封封的情书寄出,却始终没有收到过一封回信。民国里的爱情是那么的细腻而又单纯,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却少了些什么。在最穷的时候却爱上了最好年纪的你,我想的大概是这样吧。
“人生自恨有情痴,只恨不关风与月。”是的,沈从文就是这里面的情痴,但是,当他要放弃的时候,张兆和却出乎意料的接受了他。女人这种生物总是让人难以琢磨,就这样,在一起了,可以说在爱情的保真区,他们是幸福的,可以说是如胶似漆,以至于沈从文在回乡下探望病母时,在船上也不忘寄与相思,在信书上留下点点浓情,在信上称呼张兆和为“三三,”而沈从文为“二哥”。可爱情的保真期过后,至少我个人认为,他们没有重前那么的爱对方了,少了些曾经的诗情画意,多了的是点点离愁。在日军打入北平后,张不与沈一起逃亡,独自带着孩子留在了虎穴,是什么样的不满能让一对夫妻以至于在日军的地界里不一起走啊!在沈在世时,张是不理解沈的,也从没看过现在是文学大家的沈从文的著作的,直到张逝世后,张整理沈的作品时才从字行间懂的了沈从文的善良,。在张兆和晚年时却已认不得沈从文的画像。我想起了在张与沈一次在校长胡适的有意撮合不成时说过的一句话,“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用错情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想这是最能体现沈从文的了吧。在一封封情书里,浮现出沈从文与张兆和从相识到相爱,在一封封信封上见证了一段青涩的爱情,将情付与一纸书信,飞往心里所想之处,我想这就是沈与张的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