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孩子当成流水线上的一个半成品,不断用工业化的手段,试图将孩子锻造成你想要的模样时;当我们怀着一颗功利心,把成绩的好坏当成评价孩子优秀的唯一标准时;当我们一次次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孩子无有效回应时;我们自己已经在用分别心把孩子从身边推开,让孩子在没有我们关怀的世界里孤独着,痛苦着,病着.......
为人父母,想必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同时也是肩负巨大责任的事。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亲子间的冲突,如果孩子粗心大意、敏感慢热、自卑胆小、厌学甚至得了注意缺陷多动症等,面对父母和学校的压力,他们心理上能承受得住吗?如果不得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单亲孩子的时候,我们要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为国家心理咨询师的临界冰在陪伴孩子不断成长,开始对世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独立意识的确立,以及对世界的认知,造成亲子间的不断冲突都奠定了一生中最基本的人格特征和对世界的看法。
她将自己在建立良性亲子关系时的一些感悟结合自己的咨询案例写成了《共情: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一书,着眼于怎样教育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提出作为父母要放下批判,学会共情,学会倾听,不要成为孩子精神世界里的陌生人。构建心理基础和人生观世界观最重要的一步,是“我”是否被这个世界所接纳?影响心理健康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是:爱、自信心和安全感。全书围绕这三个核心的话题展开,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培养和造就孩子良好的性格。
《共情: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从“理解孩子”、“更新认知”、“跨越障碍”、“学会爱”、“亲子互动”五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也能遇到全勤的自我。
1、人格形成关键期:7-12岁“正在凝固的水泥”阶段
7-12岁的孩子,行为受到父母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共同支配,父母意识和孩子个人意识的制衡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格。同时,7到12岁也是孩子发展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培养好习惯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会表现得非常活跃、好动,因为此时他们的“内驱力”,也就是来自潜意识的巨大力量,都会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量的游戏中去。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们也渴望展现自己的能力、希望获得成就感,因此,他们很容易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举动。
2、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一些“小问题”
比如粗心大意也是一种幸运,因为粗心的人更注重宏观,性格偏向乐观豁达,也愿意接受新的机会和挑战,而且通过可以练习,粗心的孩子也可以慢慢变得细心;
比如有的孩子表现出迟疑、畏缩可能是因为孩子过于敏感,考虑太多;自卑与幼年时期缺失父母的关爱有莫大关系,化解自卑的唯一出路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就是最值得被爱的。
3、更新认知,才能有高质量的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的爱往往是我们以为的“爱”,其实只是一种“控制”,结果孩子要么被压的喘不过气来,要么变得冷漠麻木,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应该避免“亲情绑架”,要时时刻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分清人际界限,把他当成是一个“别人”,并且对孩子坦诚,承认自己的懦弱和无能,自我成长,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要学会向孩子索取爱,给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和拥抱以及尊重。
我们也许知道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但往往只是共处一室,各玩各的,像“放羊”一样,其实低质量的陪伴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比不陪伴的更大。将心比心,为什么我们聚会的时候要把手机统一放在一起,因为抱着手机却相顾无言,成年人也是受不了的,更何况是对于孩子而言就是全世界的父母了?
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全情的投入,双方都享受的亲子时光,我们可以借鉴“海沃塔”教育方式和台湾“123”法则。
海沃塔是一种犹太人家庭传承的学习方式,父母与孩子的聊天模式,不是闲话家常,而是有意识的,每天固定时间的头脑风暴。包含三个核心因素: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也就是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台湾的“123”法则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父母与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一种。三件事包括: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
4、如何帮助孩子跨越成长中的障碍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他就将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而孩子的世界往往都是直接的,如果遇到孩子被“孤立”、孩子有社交恐惧、空心病等,这些障碍的怼孩子的影响也很大。
“孤立”是一种冷暴力,也是一种欺凌,后果不可估量,会导致长期的自我厌恶、人生观的扭曲、成年之后的讨好式人际关系等。如果孩子被孤立了,我们首先要给予孩子无限的关注,让他有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其次,让孩子意识待被排斥步式他的错,并培养孩子合理的心理预期—你不可能在整个人生中都获得所有人的善待;最后,告诉孩子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如果排斥一直存在,那么可以做一些变化了,比如转学。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以过分惧怕社交活动为主要表选的神经症。患者明知恐惧反应是不合理的但无法控制,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且极力回避社交活动,或带着畏惧去忍受;如下图感受一下:
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社交恐惧的症状,那要及时就医;对于大部分父母而言,要做的就是及早预防:建立温情、融洽的家庭关系,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表达愤怒,友好沟通解决夫妻间的矛盾;对孩子不要过分苛责,让孩子承受过多压力,不要打骂孩子;耐心、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正确处理社交中的冲突。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要如何去爱离异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孩子,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以及如何在亲子互动中让孩子感受心流、爱上学习,改变拖延,培养乐观思维、自控力、专注力和逆商。
总的来说,《共情: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并不是一本说教类的亲子书,也不是没有内涵的鸡汤文,而是通过真实鲜活的案例,分析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你在亲子关系中备受焦虑,或者你渴望培养心理健康的子女,如果你在有缺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希望了解自己,如果你是希望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教育工作者,那么请不要错过临界冰为你精心准备的心灵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