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2019-6-1
诗云:
猪门酒肉臭,那味很诱人。
既然不愁钱,食肉慰游魂。
肉味,人生之至味也。
猪牛羊鸡鸭,祖宗也是最喜爱的。
圣人孔子有: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尝不到肉味,人生多么无趣啊!
肉之类,猪肉居首。虽然如今因为有钱吃肉吃得人发胖,专家们挑了猪肉的很多毛病,但是猪肉好吃是不争的事实。
猪肉好吃,其鲜肥,已经被证实,肉之鲜是人类口舌之欲的老大了。炒青菜加猪油,那味道,你晓得的。所以“无肉不欢”,“无肉不成筵席”。
说,和尚不吃肉,但是和尚也知道肉味鲜美,所以其素食,高档者,也是要做出肉的味道来。
猪肉好吃,还是因为他容易消化,营养丰富。古圣贤就知道老人消化机能衰退,应该多吃点肉:“七十食肉”,那是理想中的小康生活。
苏东坡说:无肉令人瘦,是经验之谈。想想当年那些吃肉要票的日子,要是一个人能顶着个大肚子,人家就会羡慕嫉妬恨的,要美之曰:将军肚。不会想到此人肚子里装的是学问。
有说:“食肉者勇敢而悍。”(《大戴礼记·易本命》)应该是真的。
猪肉好吃,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经常吃的。因为肉贵,特别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旧社会。所以餐餐桌上有肉,那是有钱的象征,是达官贵人的标志。
也是的,肉吃得多了,脑袋里灌满了猪油,血压一定过高。所以“食肉者鄙,未能远谋。”
结语:
吾老矣,岂能无肉。
录
晋元帝
他比较极端,偏爱猪颈肉,官员们杀了猪,都不敢吃猪脖子,得割下来献给晋元帝,谓之“禁脔”。
苏东坡
宋代乃至以前,中国人都以羊肉为美,猪肉为贱,所以流放黄州的苏东坡才用“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黄州好猪肉”,烧出那脍炙人口的东坡肉来。东坡肉全不放水,整个用黄酒闷制而成。
袁枚的《随园食单》里介绍了三种做东坡肉的方法,都不用糖炒色,可用甜酱,也可用酱油或用盐小火慢慢地煨,直到切成的肉块精肉俱化为不见锋棱为上品。当下饭店里的东坡肉,多是一个玲珑小砂罐蒸出来的。
忽必烈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
宗泽
“金华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宗泽是主战派,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宗泽就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匆匆晒上几个太阳,挂在风中凉干,日子一久,腿肉红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毛泽东
1947年,人民解放军在沙家店战役中,打了个大胜仗,俘敌6000余人。已经三天两夜没睡觉的毛泽东,对卫士长李银桥说:“这段时间用脑太多。你想想办法,帮我搞碗红烧肉,要肥的,补补脑子。”
随即,李银桥将此事告诉炊事员高经文。高经文精心烹制的红烧肉,色泽红润,肥而不腻。毛泽东深深吸吮红烧肉特有的香味,情不自禁地赞叹:“啊,好香!”
从此,身边工作人员都知道,毛泽东爱吃红烧肉。每逢大的战役或毛泽东连续工作几昼夜时,身边工作人员就想办法给毛泽东搞到一碗红烧肉。每次,毛泽东都很有食欲。
1949年,济南解放。毛泽东非常高兴,手里挥动着攻克济南的电报,将胜利的消息告诉卫士们。一个卫士调皮地将打胜仗与红烧肉联系起来:“主席吃了红烧肉,指挥打仗没有不赢的。”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红烧肉就是补脑子嘛!”
全国解放以后,已不是战争年代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异常艰苦的生活,保健医生为了毛泽东的健康长寿,曾就吃红烧肉一事与他“约法三章”:一、以吃瘦肉为主,改变吃肥肉的老习惯;二、以调换口味为主,不能一次吃得过多;三、以补足营养为度,不是天天吃。毛泽东同意了这“约法三章”,一直到1976年去世前,也没有改变吃红烧肉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