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统一
每个人的发展及行为都是由他如何理解事物而决定的。然而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应不断地更新和培养自己的社会意识,以协调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当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很难去理解他这么做的缘由,除非把他所经历过的生活都了解到位。因为孩子的整个生活状态及其人格特点,都会在所做的事情里有所表现,要是对此隐含的背景知之甚少,便难以理解孩子为什么如此行事。
若是我们的孩子做了一些错事,然后得接受惩罚,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大人往往会在某种意义上先把孩子给人的整体印象放在了首位,这显然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对孩子来说,这是不公平的,也是弊大于利的。原因是我们的父母或老师总是会带着这样的想法来对待那些屡屡犯错的孩子,认为他们就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相反地,若是孩子一直表现得不错,则基于对他们良好的印象,对他们犯错的事则是不会太严厉,也不会去深究这个错误的根源。
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正视孩子的人格统一性,将其犯错的根源找出来,就好像只是在一首歌里,抽几句歌词,就想让他自己给唱出来一样。
当孩子懒得回答时,我们会问其根源,可他是不可能告诉我们想要的答案的,更不可能说出撒谎的原因。
不想方设法地知道他的整体人格,并以此为前提去考察的话,就无法理解其单个行动的含义。我们要切实地去了解孩子,明白他所面临的事情是秉持着怎样的态度来行动的。
因此,了解孩子的生活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某个孩子,在家里一直是备受众人关注的,他也早已习以为常了。某一天,到了他上学的年龄,到了学校,发现自己所处的境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在学校的生活中,老师对所有的孩子的关注都是一样的多的,当这个孩子想引起老师更多的关注到他自己的身体上时,那可能会产生让老师生气的后果。
刚入学,对他来说,并没有做好应对这一切的后果,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也不知道如何应对面前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当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时,也没能得到外界的指导,少了引导,孩子会慢慢地产生了不满的心理,也会仍然活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家长也需多与学校任课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只有家校合作才是双赢!)
这也表现出孩子的人格目标与学校规定的目标是冲突的,他的人格目标已然确立,注定会影响到他的各方面发展。学校希望所有的孩子按照他们设定的目标前进,但与孩子所想的不一致,这势必会引起矛盾。校方在此忽略了学生在这种境遇下所发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处理时,也并未能给予包容,也没有试着去寻根溯源,解决根本问题。
当把孩子的生活背景了解清楚时,我们就得接受一点的是,对孩子被揪出来的那些错误进行处罚是毫无意义的。
在学生初入学校的时候,学校应尽可能地帮助一些一时无法适应的学生,让他们在态度上有所更变。
每一个学生都如同一块尚待塑形的蕴玉之石,是具有完整独立人格的人,因此,校方当正视这一点,并懂得如何以心理学的理论为助力判断学生们的一些特殊行为举动。
不能将学生的特殊行为像被抽离出来的几句歌词那样,在脱离全章的情况下被解读。要知道,每个学生的特殊行为都与其人格统一性相关着,而只有在完整的乐章中解读歌词才能找到答案。
完整的乐章,就是人的人格统一。
读书笔记:阿徳勤--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