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会说,让我坚持不放下的,只有手中的筷子。
饭菜可口,书本却不好读。
谁能抱着书本一辈子不放下?
毛泽东可以。
文中讲到,读书贵有恒。
回望人生,你有一直坚持的事情么?
暂且不谈什么丰功伟业,仅仅是爸妈叮嘱的饭后漱口的小习惯,又或者是自己立了无数次flag——要吾日三省吾身,坚持记日记,真正做起来的时候,都会发现事情本身容易,但每天坚持很难。
C爷前面总是提到"一技之长"。
拥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技术技能或者本领的人,无一没有独自坚守、打磨和日复一日咬牙坚持的经历。
尝试任何一件事情的起初,都是新鲜有趣的,会因为取得眼前的小成果而感到喜悦,会充满无畏前行的信心。
当真要坚持的人,一周过去之后,会感受到些许的枯燥,会产生动摇,会有惰性干扰。
然而,找个意义坚持下去不易,找个理由马上放弃不难。
读书就是这样。
文中提到,读书需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方可感受到收获。
事实是,许多事情,还没有在量的阶段做足积累,还没有等到质变发生,就已经被发起者放弃了。
在如今的繁华世界,坚持做一件事情很难,坚持读书更难。
要对抗的,则是耐不住寂寞、散漫而又有惰性的自己。
人是群居动物,而读书,是独自一人的修行;
人听从本我,自由散漫最为舒服,而读书,需要自我约束;
懒虫,总是在疲惫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喊你休息,而读书,需要大脑思考起来,不能停歇。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就曾写过一副自勉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这是毛泽东的自我劝诫,暗示自己要坚持读书,不可懈怠。
自己是唯一的敌人,要把对抗自己作为日常,要尝试把读书培养成一种生活方式。
关于读书的心态,文中提出,要时刻谦虚,不能自满。
毛泽东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这也是如今常听到的"空杯心态"。
以"空杯心态"学习,以"空杯心态"工作。
读书的时候总会想,把这些年读完,咱就可以再也不用碰那些讨厌的课本了。
考到满意的分数,不免沾沾自喜一番,很少思考是否真的将其融会贯通,是否能够学以致用。
步入社会后,用校园的收获敲开职业之门,却忽然发现想要好好的立足社会,并不是考几门课那么简单。
现实繁杂的生活中,处处是学问,拿着原来书本中的"知识"骄傲自满,只会处处碰鼻子,却解决不了眼前的各种问题。
于是,疑惑的年轻人会向人请教、会再次捧起书本找寻答案。
当再次跳入知识的海洋中,会发现世界并非非黑即白,会发现原来可以有那么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会发现自己知道的真的太少,又终于恢复了"空杯心态"。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一个个人,都必须时刻保持虚怀若谷、勤奋好学的态度,要时刻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金玉良言。
每天忙碌的人们,事情安排的紧凑,时间异常宝贵。
有些书难以读懂,又给坚持读书增加了难度。
针对"忙"和"难"的问题,毛泽东指出:要有"挤"和"钻"的精神。
在忙碌的工作、吃饭和休息中,"挤"出时间来读书,把工作往"上"挤一挤,把休息往"下"挤一挤,一定可以给读书挤出时间的。
看不懂?那就"钻"。要像木匠钻木头一样钻进去,用"钻"来对付看不懂。
至于读书的年龄,毛泽东认为,读书学习无止境,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是锤炼思想的过程,也同样是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
读史,是穿越朝代,感受世代更迭;
读诗,是携手文人,感受心境情怀;
读地理,是周游世界,看遍山川河流;
读故事,是体悟人生,看淡人生百态。
就算放下了大学校园里考试必考的那些书本,也应该投身于"无期大学"里来一场永无止境的读书学习。
不妨试着拿出恒心,拿出日复一日的韧劲,看看读书会给思想和人生会带来怎样的收获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