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学习,除了白天的活动,第一天晚上,安排了名师对话活动。名师对话的主持人是李红婷,她是山东省初中数学省级工作坊专家组组长,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博士,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教育学会实验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九届、十届政协委员。(上图中的红衣美女)
她亲切平和的语言,立刻拉进了老师与专家们的距离。
第一个话题,首先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始,谈这个话题的专家是吕学江,他是山东省初中数学省级工作坊专家,章丘区教研室主任,全国优秀教师,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首批“齐鲁名师”,正高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材与教学研究,出版专注3本,发表论文30余篇。
吕主任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校本教研,日常的教研可以支撑教师自身发展,只有不断的研究教学、教材和学生,不断的反思,才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责任,他从自身的发展谈起,37年的从教路径,从研究农村孩子成绩分化,获得成果推广到获奖;一直研究数学难点的突破与学生分化。责任使他一刻也不放松;现在做课程亦是如此。从吕主任身上,我们看到了浓浓的教育情怀,还有优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上周在潍坊峡山学习时,北大培文教育集团总校长柳袁照所说的三点中的前两点和吕主任说的完全一样!
李红婷教授在点评时提到了范良火,网搜了一下了解到:范良火,浙江象山人,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2018年4月份全职回国,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席特聘教授、亚洲数学教育中心主任。范良火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必备条件是:个体经验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第二个话题是校本课程建设。谈这个话题的人是邢成云, 他是山东省初中数学省级工作坊专家,山东省北镇中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齐鲁名师,教育部“双名”工程人选,国家“万人计划”名师。
邢教授说,要进行适合自己学生、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从课堂走向课程,构建适合学生的课程,他10年来,一直在坚持研究,对初中三年的课程研究后进行了重建,推行课程整体化教学。邢教授举了两个案例,一是整式乘法,他一节课把单项式的乘法,单项式乘多项式,多项式乘多项式都讲完。记得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每个内容都得一节新课,一节自习,还老是出错,听后很受启发;第二个案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起始课,也是如此。单元整合,有利于整体发力,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知识不是碎片化的,也不再是零散的。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也一直在尝试寻找突破口。
第三个话题是课堂教学和课堂文化。首先郑廷伟介绍的是课堂教学,他先后获得山东省初中数学省级工作坊专家,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辅仁学校执行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济南市名师,先后获得五一劳动奖章、济南市建功立业标兵、济南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济南市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郑校长说,学校一开始就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2016年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预习——展示交流,虽有变化,但变化很小。后来经过研究发现,问题是核心,当主动放权后,学生却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在初始年级,我们的教学进度很慢,三节课的内容用一周来讲,旨在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也就是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从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可以无模式,但最好有一个可以操作的流程。所以出现了“数学质疑式学习”的经典流程和多元变式:引导学生质疑批判,经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聚焦问题,要敢写,敢于反思,写顺了,自己就成长了。
褚爱华校长在谈到数学课程文化时,说到了一个关键词:在行动上成长!她是山东省初中数学省级工作坊专家,济南育英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数学专业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她执教30年,2000年研究模式到现在研究课程,学校主要在研究数学文化课程。前期大量购买相关书籍,不断借鉴学习,开发研究数学文化课程。一路走来,已经形成了系列:初一学生有36个数学文化剧本,36个故事,呈现出不同角度的数学文化,也就是初一演一演;初二是开展数学文化论坛,一直在挖掘数学文化。
第四个话题是个别话教学。谈这个问题的是姜竹亭,她是初中数学省级工作坊专家,青岛市中心聋校数学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第三届山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青岛市学科带头人、青岛市教育局拔尖人才、兼任青岛市特殊教育中心组组长、青岛电视台手语主持。
姜老师所在的是特殊学校——聋校,本身学校有其特殊性:学生失听,班额小,每个班只有十来个孩子,所以一直在进行一生一案的探索,当时我立马就想到了我们福田实验学校,我们的班额也不大,每个班30个左右的孩子,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待都特别大,针对这种现状,是否可以学习借鉴?我认为完全可以!
青岛聋校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和差异,在尊重孩子的需求和差异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和差异,有班级目标,有个人发展目标,初中以上的孩子参与个人计划目标的制定。她也谈到了自己的专业发展,从不会手语到成为电视台手语主持,没有什么捷径,在内需有专业成长目标的推动下,达到目标的途径只有一条:苦练!遵循一万小时法则!深有同感,但是在一万小时行走的路上,能有多少人坚持下来?真的需要深深的教育情怀支撑,更需要老师的坚持和严格自律!
最后,在互动环节,有两位老师提出了问题,其中一位问到:如何更好的解决学生作业越来越多的恶性循环?这可能是很多学校面临的矛盾问题。褚爱华校长做了解答和情况介绍。她说的和我们福田实验学校的做法几乎一样,比我们做的更好的地方是,她们的做法是分层布置作业,好学生有两个层次,其中一个层次是顶尖学生有超越手册,一周布置一次,学生可以用一周的时间来完成!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