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这是很有趣的一章,在第二小节“早期记忆的作用”里面阿德勒列举了很多案例,简直像一篇篇精彩的短篇小说那样有趣和精彩!有很多例子似乎就是在身边可以看得到发生的,我对他列举的有标号的六个故事中的第四个很有感触,这个故事描述的是孩子在参与成人社交活动的过程中不愉快的经历会阻碍他参与到社交的活动当中。
这种行为其实在身边事经常出现的,很多父母或者长辈带着孩子去和别人成年人进行社交活动,孩子在这个时候就成了一种“社交工具”,甚至还有点炫耀的意味。例如会让孩子“去跟叔叔阿姨问个好!”“去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表演背古诗。”“去跳个舞给大家看看。”等等类似的话。如果孩子的表演大方得体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似乎还不错,但是往往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的依赖别人的评价,无法更多的关注在自己内在的感受和目标,极端的会发展成去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特立独行甚至哗众取宠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评价。
假如孩子的表现不理想,那很有可能对孩子来说会是一场灾难。别人的嘲笑和不屑会深深的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失去动力和自我价值感。如果这个时候自己的父母再上前补刀的话,“说你多少次了,一点都没礼貌”“平时不是挺能嘚吧嘚么?怎么这会变成闷葫芦了?”“练了那么多功夫都白练了,一点胆量都没有,以后咋上台表演?”我想孩子的心中会涌起一种叫做“生无可恋”的感觉吧,然后开始厌恶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进而开始厌恶与别人的接触,变得封锁自己。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的经历并不是一边倒的都是同一种回应方式,所以孩子的呈现出来的状态还算是比较适中。但是不排除一部分人会更多的经历其中某一种方式,那么这类人必定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的影响。
最后阿德勒在这一张的结尾通过一个事例反驳了弗洛伊德关于“恋母仇富情节”。他认为人的这种情结的根本原因就是童年的生活经历形成的早期记忆。而这些记忆让孩子对自己、对别人、对事情形成了一解读和判断的标准,进而形成了一种信念。只要是孩子有“一个宠他的母亲、一个严厉的父亲”就会形成孩子的类似“恋母情节”的信念,这和性是无关的。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这不就是现在我们反复强调的原生家庭对孩子带来的影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