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夏天快到火候了,一个字热,今天就说说夏天的热,一年四季,别的季节,加点衣服或者是脱层衣服人还是可以应对的,夏天是一年中最不容易熬过的季节,在没有空调的年代那个时候的夏季可以说现在都不能想象。现在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有空调,可能意识里都不做这样的假设,昨天上班时和一位同事闲聊,就说到夏天如果没有空调的话,我们怎么生活,同事反问道,怎么会没有空调呢.,夏天就是靠空调帮助人们度过的啊,他的意思是夏天本就该有空调。如此一时无语了。然而空调进入我们的的生活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很多人都有没有它时的记忆了,现在在夏天气温最高的哪几天,敢出现个停电现象,特别是如今的网络时代,那一下子就成了不得了的事情,网络上定是一片哗然,各种情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足以降维打击该地官员的行政作为,好在这几年没有出现这一现象,现在除了天灾或不可抗拒因素出现的灾难,人们的承受意识还是可以去接受,但凡有点可以追责到人的一些引发成为关注现象,网络一下子就沸腾了,大家争先恐后地都去情绪一番,好似有不如此操作被剩下的感觉,这样的网络权力想想也挺霸道的,没办法,谁让我们生活在与它共处的时代,与它共存也是一种生活的思考。
还是回到夏天的热,我工作的这个城市在海边,自己是个异乡城漂,这里的夏天最难熬的日子在七八月,由于离海边近,空气湿度大,经常有风,我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了,这个城市没有空调的时候的那个年代,自己没有经历,也不能凭想象说,这里的热我还是深有感触的,六月有二十多天,这里属于梅雨期,断断续续的下雨天,夏天热的那种强度还没有到,这样的天气只要不是在户外,荫凉处还好些,如果几天没下雨,就要沤出一个高温天和一场打雷闪电的雨来,平时的气温在二十八九度,沤出的这个高温天却是三十三四度,气温的这种骤升,每年梅雨期准会有几次,当然这个热天也伴随着人们的情绪一下子进入到一种全民关注的盛况,报纸,电视,网络,几乎所有的公开信息都是这个高温天产生的信息,信息可谓方方面面,最明显的是医院急诊室中暑者激增,当然上学上班的人也很糟罪,出行就要暴晒,海边城市由于空气中水分多,天气预报报出的气温基本上就是一天到晚的状态,通常早晚温差也就二三度,不要轻视这里的三十度,早上九点是这温度,中午还是,晚上也是,我们可以想象,早上的温度和中午下午的差不多,可不要把夏天的太阳低估了,虽然温度计上的气温变化不大。太阳在和空气里的水分在较劲,一整天它在加热这些水分了,空气里弥漫着三十度的水气,这个热让人难受得滋味更加的折磨人,好在家里,地铁,公司都有空调.受罪也只是在路上,到了七八月份,总有那么几天极端天气,预报呈示三十九,四十度,现在手机app上有个体感温度一栏,出现的温度显示,往年没注意过,去年记得很清楚,有两天是四十八度,体感温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身体切实感觉的温度,不知是不是这么理解,四十度的高温下日常生活还要继续,夏天的热考验着人的意志和体质。不过应该承认空调在帮人渡过夏天的酷热,没有它,我们不愿想象也是常理,想下去都是伤痕感了。
写到这里我都感觉着热浪扑面过来的,故乡的夏天的记忆有一段少年时光没有空调,北方黄土高原的城市的夏天的热也很撩人,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种地面被太阳晒得裂开了缝的画面,夏日里时常可以碰到,那时候夏天的雨水似乎少些,地面在连续多日的太阳曝晒下就裂开了。过去柏油马路只是一些国道,更多的路如同鲁迅先生写道的,路只是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路面当然还是土路,只要有车走过后面就会尘土飞扬,稍有点风也是一样,虽然灰尘大,但是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工业污染,路上的马粪牛粪,狗屎屡见不鲜,如同现在看有关印度乡村的视频一样,印度经常是牛上街道,记得当时常上街的是猪,过去家家都养猪,一年养个几头,留一头到过年宰杀过个好年,多养的就拿去卖给屠宰场换点钱,记得我们.本省有个作家写过一篇养买猪的故事,大概的意思是,养猪者要把自家的一头猪买给屠宰场,它大早上准备了个架子车,出门之前,给猪喂食的时候,把猪食配得很稀,比之人喝得米汤差不多,马上要卖的猪,猪食也不多余,省下的喂别品猪,多加点水,让猪喝饱,可以增加重量,多一両是一两,多那一两就个水价,拿水价换成了肉价,这不是多赚了点,那时候人们都过得紧把,所以能精打细算的地方就不会放过,养猪人心里想着,自己早早去早早回家了,中午那顿饭也不耽误,否则的话,去得晚了,中午到不了家.午饭还得在外面花钱买着吃,这头猪能买多少钱,他估计得八九不离十,买猪的钱早都有下家了,虽然紧巴巴的还不错,自家还有头猪养大了可卖,村子里多少户人家没有几只养大了的可以卖来补贴生活的猪,猪特别能吃,养大一头猪光猪食这块让养猪人都要想尽办法,养猪人家要勤快,记得夏天西瓜上市,有心养猪人就到卖瓜滩蹲点,别人吃完西瓜要扔的西瓜皮都是养猪人的猎物.准备几个竹笼放在吃瓜人的跟前,吃瓜者吃完后可以顺手地扔在竹笼里,这活也不好干,为什么呢,卖瓜者多是买整个的,拿回家,吃完瓜瓤子剩下的瓜皮厚点,炒瓜皮也是一道下饭菜,所以等瓜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等瓜皮往往不止一个人,这也有抢生意的,所以想白捡一点瓜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想把猪喂大喂肥多卖点钱也是个技术活。
养猪人心中这么盘算着拉着猪出了门,一路无话,到了屠宰场收猪的地方,收猪的那个家伙一看就不是善茬子,他好像会给人相面一样,看了一眼养猪人,养猪人都不敢和他对眼,就这么个破绽,他让养猪人把自己的架子车和猪拉到了另一边,他照样收着他的猪,早上交猪的人多,而且有一些养猪大户.把这些人拉来的猪收完,己经接近中午了,这时候他才招呼养猪人.让他把自己初猪拉到大秤前,养猪人心里头方叙了一口气,这个时间交了也可以赶着回家吃饭了,收猪人走到猪面前看了养猪人一眼,这猪养好,看来可以够得上甲等猪的价钱了,收猪场收得猪有个标准,以猪的体重大小分了个甲乙丙丁,养猪人出门前看着自家的猪,还对邻居们说,绝对可以卖个好价钱。收猪人走到猪的尾部,用手在猪的屁股上摸了一下,养猪人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家这头猪这会儿可是一顿的撒尿,这一尿尿了个没完没了,足足就几斤,听着这尿声,养猪人觉得谁在心口剜他的肉,这一泡尿尿完,真是要了命了,尿得这么节骨眼上,养猪人的猪也推上了秤,一看份量只够丙等猪的价钱,养猪人心里在恨啊,收猪的这家伙太不是东西了,如果不是别人插队,猪早就上秤了,也就没这多档子事了,这家伙好像看透了他似的,故意用了这么个招,光恨别人也不对,自家的这头猫早不尿晚不尿,邪了门刚好要称它前,它尿出来了,本来还是个甲等货,连收猪的都说你是甲等,一泡尿就成了丙等货了。
北方人饭桌上的肉类主要是猪肉,肉店里的肉价高,农村人种地挣工分,工分值不了多少钱,农村的优势就是猪,鸡可以自家养,不为卖,自家逢个过年,有个蛋肉吃。
夏天的街道的农村味道更带有自然的味道,太阳晒得街道上的粪便在弥漫在空气中有着浅浅的气味,现在人有时在回忆农村的乡愁,流露出来的情绪会有各种呈现,乡愁情绪整理出文字都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时代给其提供了土壤,农村的那种野望比之当下更让人期待,田野里四季不同的种植收获,比之当下产业工人的丰富的多,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面对当下城市生活的焦虑更有适应力,同事中的家乡是农村的,就觉得好处,自带有共鸣朴实的秉性,现代教育如果在农村和城镇相对公平的话,将来出人才的地方肯定不少,这样的判断是我出自于对农村生活状态,对于人少年时代心灵建设方面更为健康的判断,想起了过去常常用鸡窝里飞出个凤凰的句子形容乡村也是有逻辑的,大贤隐于野,也是同样的逻辑。
让我再回到记忆,麦浪滚滚的北方六月,收获的喜悦挂在我的长辈们的脸上,田梗地陇上的望着硕大的麦穗的农民伯伯的身影经常浮现出意识,想起他们我就激动不己,这些记忆有时遥远的让我觉得它们在渐渐地消失,这使我恐慌,但是那些记忆的片断因为自己的无力无法使得它们生动,这是我当下的焦虑,焦虑许久了,还是找不到安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