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例: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当时人们认为驻外大使就是做外国人的奴隶,但他依旧兢兢业业做好外交工作,对外界的责难、诟病不置一辩,有国士之风,亦乃“人不知而不愠”。
感想:孔子说别人不知道,我却不怨恨是君子风范,我认为如果这样的事情多了,也不会再有“人不知”的情况了,这样人人都能成为君子。
2.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例:和珅令色以媚主,巧言以欺君,讨得乾隆欢心,而背地里贪得无厌,积财亿万,皆是民脂民膏,可谓大不仁也。
感想:花言巧语,伪善面貌本就是用来欺骗别人的,这种人的仁心和德性自然不会多,而且不会有人想认识他。比如,一个巧言令色的人在公司里讨好老板,私下对待普通员工却一点也不好,这种人不能长久地在公司里工作的。
3.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例:历史上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句话。
感想: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如果先做到了“孝”,那其他礼仪便不成问题,之后,便可做到“民德归厚”了。
4.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孔子说:“伯夷、叔齐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就很少。”
例:曹丕和曹植两兄弟,因为记念过去的仇恨,最后手足相残,也是这样,曹子建创作出的千古名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可这样,后人对他们不好的评论层出不穷,大部分也是认为曹子桓的仇恨造成了他们最后的结局。
感想:伯夷与叔齐是两兄弟,他们不记仇恨,而且相处和谐,后人赞赏。兄弟之间本该和谐,但曹氏兄弟却没有,因为他们的父亲要选出一个君主,这关乎国家的命运。这样的时代与这样的父亲,才使得手足相残,让后人增加了怨恨。
5.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而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例:《论语》中有提到,颜回在孔子讲课时看似很愚钝,但课后却展现了才能,一点也不愚蠢。
感想:颜回的朴实和文采应该就是配合适当的,所以孔子才会那么喜欢他。这种行动也证明他文质彬彬,是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