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养”的历史演变过程
世界有了动物就有母兽,父兽和孩子,父母两个词同人类语言一样古老,但是到20世纪社会发生变化,家庭规模变小,地域流动变大,初胎年龄推迟,过来的大家庭传统被打破,教养就出现啦,越来越多的父母花更多时间在学习和工作上,所学用到养育孩子上。为孩子制定目标并相信他们被教导的更好。但是父母的天职并不是塑造孩子的人生,父母或其他扶养者是为下一代提供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意料之外的行动。这是经过实证得出的结论教养论声称,父母的行为差别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是否要分床睡,是要孩子玩还是写作业,每一种做法都对应孩子长大后不同的秉性。但并没有实证发现稳定.可预测的长期关联能证实这一理论,教养是徒劳。教养并没有改善孩子和家长的生活,只会有无穷的焦虑,掌握教养技能的压力给父母带来巨大的消费,越想让孩子拥有快乐和成功的未来,孩子越不快乐。但是教养论已经出现没法回到过去,传统被打破无法轻易修复。那么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呢?
2.“无序”是解答问题的钥匙
混乱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混乱是可变性、随机性、噪声。一个可以变化和演进的系统可以更加灵活适应变化的世界,也就是无序带来了适应性。家里有喜欢冒险的孩子,当风暴来临,冒险精神就变得重要。当生活一切安好,那安全第一保守策略更容易成功。学习和文化让人类可以自我进化,大大加快了我们的进化速度,变得更高效,但是混乱和高效是矛盾的,要么未来更多肯定性,要么现在就有敏捷高效的系统,两者必有取舍。这时交替地进行探索和运用是一个解决办法,先随机生成多选项再全神贯注于管用的那一个。我们拥有一个漫长的童年,这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良机。孩童时期人类变化和探索能力达到了顶峰。如果探索是孩子的天职那自然会比成年人更加无序。
3. 多样性和可变性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孩子不同个性源于基因不同,环境不同。如果教养理论正确,那么兄弟姐妹会彼此相似,但是实际上兄弟姐妹的差别可能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正是在基因和共同经历之外,家庭给孩子带来其他的影响。老大胆小,老二爱冒险,你可能有意无意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养育方式的不同放大先天的差异,连孩子对家长的解读不同也是影响之一。所以多样和可变才是规律。稚嫩的大脑更加可塑生成更多神经元,更灵活所以孩子擅长学习。梦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也让年轻的大脑更适合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作用,父母的爱让无序的智力发展成为可能。父母的工作不仅是为孩子受到保护的环境,要让他们探索学习并搞得一团乱七八糟也要引导孩子从无序的探索转向有序,拥有属于成人的能力。正是这些可变和多样让教养变得徒劳。也涵盖了这章的主题“教养”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
~~~~~~~~~~~~~分割线~~~~~~~~~~~~~~~~~~~~~~
伙伴们的讨论:
V平:正面管教与上面提到的“教养”的关系?
秋虹:高普尼克的”教养“和正面管教的教养
我觉得这是两种文字游戏,高普尼克称作糟糕的教养中”教养“有一个引号,应该是对某种行为的代称,而不是指所有的养育方式,从文中看,应该是指”处方式“教育方法,有目标有具体操作指南想立即手下见菜的结果导向模式,明显感觉这是家长自以为是给孩子指导控制的结果,站在外围看他人,我们很容易就看到不可取之处,但在陪伴教育自己孩子时,即使已经深陷其中,也比较难自己看见,甚至大人会觉得我没有这么控制啊,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但大人在孩子选择时,列举的可选项目,潜移默化说的话其实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引导作用,聪明的大人会让孩子选自己认为好的而且还可以让孩子觉得那是他完全自己做主的结果。。。
我觉得高普尼克反对的是大人的”自以为是”,大环境的急功近利,没有给孩子空间和自主权
正面管教的教养模式,和上面的”教养“是不一样的,至少我觉得高普尼克没有把它明确列为反对的糟糕模式。正面管教主要解决的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怎么说才能实现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善而坚定地表达,我句式等等,但沟通的内容,说什么它没有涉及到。
我认为《园丁与木匠》推崇的教养是一个大理念,战略问题,不含具体的操作指南,但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感受到孩子本来的强大和多元的美好,父母先接纳孩子,像个园丁般施肥浇水,给生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和良好的环境,保证不被侵害破坏,小苗长出来后再依据具体特点发掘其能量促其成长
V平:《人生设计在童年》呢?
秋虹:《人生设计在童年》这本书,写了一个爸爸如何陪伴引导孩子成长成功,光看内容,这和《园丁与木匠》的理论大相径庭,而且就是个扎实的木匠雕刻椅子的过程~
但我觉得这只是文字表面的意思,《人生设计在童年》是站在一个爸爸的角度列举了他作为爸爸做的事务,他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除了做了书上写的具体活动外,在与孩子日常陪伴心理疏导沟通方面他还做了什么,我觉得没说的这部分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他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这么选择…… 而不应该亦步亦趋地参考他写的具体动作。
说到理念战略,想起今天早上听的历史周秦之变,汉朝给我们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印象,但实际上也不完全是这样的,“儒”是国家的大政方针,面对具体事务时,应对的策略还是“法”,具体事务时“儒”有时候行不通或者陷入两难境地,法就可以斩乱麻理清晰。
我觉得,好像育儿好像也是类似的,园丁模式是个大理念,在这个模式指导下就不会犯大方向的错误,但具体走哪条路选高速优先还是线路最短,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当下最优解,家庭文化,财务状况,个人喜好,周围环境等,都对选择有有影响。
V平:读了本书后,当发现小孩子正在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时,大家的选择是否与以前不同?是哪项:1)先随他尽兴吧;2)一起乱搞吧;3)立即喝止;4)开始收拾。
上面一道送分题,其实是想引出下面这道难题,假如设置了儿童房,对学龄前的儿童,要不要去帮忙收拾?考虑到人类童年期这么漫长,对小学生/中学生又如何?
建芳:我的个人观点是要去帮忙,帮忙实际上是教会孩子学会收拾的技巧,之后就慢慢放手,孩子如果没有人教会技巧,那他也是很难掌握技能。
芬:我看作者的观点是不要管,父母自己收拾的什么样子,你孩子爱整洁就会看父母的样子自己收拾,如果他本身就不爱收拾就让他乱呗,反正都能生存[捂脸][捂脸][捂脸]如果去学校住啦有统一规定就算他不想收也得收啦!毕竟要适应环境
建芳:那就看我们父母本身做到哪个程度了,看到孩子的问题先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是我们的反射镜。
秋虹:面对这个问题,理性的我会在孩子玩之前告知可以开心地玩但结束后需要归位整理,孩子们玩的时候,如果可以尽兴一起玩,玩之后孩子提醒孩子整理,他们不能自主完成,我就和他们一起做,展示如何整理收纳……
现实感性的我,会边唠叨边和孩子一起整理,直到孩子们厌烦跑开,自我反省,嗯…… 说得太多了,直接一起收拾就好了。
孩子天性还是向往美好的,没人会觉得杂乱无序比整理更好,而且孩子在2-3岁有一个秩序敏感期,期待所有的东西都在原来的位置,饼干被掰断了都要生气。。。 后来对秩序不敏感,或许是慢慢习惯了/:,@P 但这应该不是孩子原本的想法。
园丁发现小树苗上长了很多枝桠,会影响它长高长大,会把小枝桠掰掉的,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有虫子时也会撒点农药或者抓来只啄木鸟,我觉得这也是园丁的职责,也不是完全放手任其发展。
芬:我对作者的观点有些是不认同,有些是认同的。而且孩子本身就很复杂,我这种全职主妇都在育儿上花时间,有焦虑其实难免的,但是孩子本身有其发展规律。性格特点,人人都说因才施教,但是看不出孩子的才表现在哪方面才会焦虑,不知道这个作者有没有给出答案。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这个社会变化这么大?诱惑这么多,如何分辨是非好坏我也不知道哪本书有讲?大家可以探讨下。都怎么教孩子的😂
V平:我觉得孩子如果有某方面特别突出的才能,那只要多参加几次相关活动,就会锋芒毕露,是难以忽视的。只是事实上是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有特别突出的某方面天赋,但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学龄前的孩子还是有不少时间去尝试各种兴趣班,上学后如果学校有各种社团,多鼓励孩子参与,多观察,应该也不难发现吧😄 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是不“实用的”,比如爱唱歌,爱滑冰,家长应不应该,愿不愿意往这方面加强培养,看看本书会不会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