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对他无感或者是他的一生黑,但他成功的方法是你值得了解的。在他诞生的伊始,QQ音乐,酷我,酷狗强敌环伺,他是怎么从这些巨头们手中抢用户的呢?到今天,虽然版权处于下风,连周杰伦的歌都听不了,但他的月活用户依然保持在一亿左右(数据来自quest Mobile),估值70亿美金,处于第一梯队。用户黏性在音乐app里面排第一,靠的是什么,现在突围成功后的云音乐又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现在让我们回到2013年,假设你在网易,负责云音乐项目的孵化,而且CEO丁磊非常看重这个项目,你的第一步是什么,除了拉团队,你肯定会去了解对手。当时的音乐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QQ音乐、酷狗、酷我、天天动听等等,他们是在这个行业深耕7年以上的老油条,产品形态是搜索+播放没什么其他功能,类似播放器,这个梯队势力很大,有钱有版权,拥有绝大部分用户。第二梯队是虾米,豆瓣电台,用户类型是小清新或者深度爱好者,所以用户量不大而且还不能免费下载。
而丁老板作为一个资深音乐爱好者,有开唱片公司梦想的男人,给你的死命令是进入第一梯队,也就是说你会和QQ音乐这些巨头进行正面竞争,那怎么在他们眼皮底下抢到用户呢,烧钱去玩版权大战正面硬刚,这就是花式作死。
作为产品经理,你最擅长的方式是从需求出发,找到突破口。你要去想用户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音乐app,你可能回想到去看研究报告,你看了一眼排名前3的答案,发现基本说的都是废话,这些功能早被巨头们玩的透透的了,在红海市场里面做孵化,这种传统的研究报告很难找到突破口,因为当时大部分音乐app都只是一个在线播放器,功能比较单一,所以用户的思维就相对比较局限,认为一个音乐app只要音质好,能管理歌曲,曲库丰富就够了。他只是我的听歌工具。
乔布斯说过: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会发现,这是我需要的东西。
看来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用户调研上,还是要充分发挥产品经理的洞察能力,观察并思考用户的行为,人们为什么会听音乐,这到底是个什么需求,你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方面是好听,跟看电影一样,是个娱乐活动,另一方面是想要找到情感共鸣,高兴的时候听野狼disco,失恋的时候听爱情买卖,那当时的音乐app,有没有很好的满足需求呢,假设你是个QQ音乐的用户,打开app准备听歌,你有两种找歌的方式,一种是进入播放列表,令一种是搜索歌名,所以你听到的只是你能叫的上名字的歌,听歌的体验完全取决于你大脑中储存的歌曲数量,只知道几首歌的人听几天甚至听一会就腻了。
快乐时光很短暂,但是茫茫中外曲库,还要大量和你胃口的音乐,你却听不到,想到这里好像有机会了,如果有一个产品可以根据用户喜好推荐他喜欢的歌,或者根据他最近的情绪,推荐跟他产生共鸣的歌,同时满足好听和情感共鸣这两方面的需求,岂不是很完美。所以使用推荐算法,帮助用户发现音乐,这条路能走得通,而且这个功能自带口碑传播属性,当你给用户准确的推荐了一首歌,就会触发他的Aha moment,也就是兴奋点,用户在这种高能的状态下,很有可能把产品推荐给朋友,你也顺便完成了低成本获客。
现在你找到切入点,当时市面上有人这么做了吗,第一梯队的巨头是没人做,第二梯队里,虾米和豆瓣电台都有,但是他们的用户群体分别是高端音乐玩家和小清新人群,音乐风格相对小众,圈子太小,体量起不来。但听音乐是一个普世的事儿,任何人对音乐都有需求,所以你的推荐功能如果能面向大量普通用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超越第二梯队没准还能对第一梯队的巨头们产生威胁.。
不过只有推荐功能作为台柱子可能还不太稳,不足以建立护城河,所以你要在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切入点,回想刚刚分析的需求,用户不光需要好听的歌,还需要音乐帮助自己抒发情感,可以看到在朋友圈微博这些社交平台,很多人都会分享歌曲,一首歌可能会让用户想到自己的初恋,青春,珍贵的友情,也可能会产生悲伤,失落,振奋等情绪这些情绪在听歌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会让用户有强烈冲动,去写下自己的感想,同时也希望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找到共鸣,这就是为什么要做音乐评论功能。
但当时腾讯旗下的企鹅智库发布过一个报告,说只有5%的用户听歌的时候会看评论,而且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功能在刚上线的时候数据也很差,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当时用户还没有听歌看评论的习惯,另一方面是自己做的不够好,评论的核心是用户之间的共鸣,让写评论和看评论的人感知到彼此,这样才叫共鸣,所以云音乐立马上线了对评论的点赞和回复功能,让发表评论的人感受到他人的存在,让写作动力不强的人通过点赞回复这种简单的方式输出情感。
点赞这个功能是09年Facebook的原创,当时上线以后每天有一半以上的人有点赞行为,用户发布动态的数量和留存率直线上升,果然在功能上线以后,云音乐上浏览评论的用户达到50%,当时的行业平均水平只有5%,到现在,云音乐依然拥有中国最火的音乐评论区,这里的宝藏金句,经常成为超越歌曲本身的存在,这也是云音乐最强的护城河,尽管版权方面处于劣势,但很多用户仍然钟爱这里的每一次共鸣,进去出不来了,同时这些评论自带传播属性,人们非常乐于分享平台上的优质内容。
得益于推荐+评论这两个功能,用户每天会发现大量的优质音乐,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你会发现歌曲的管理变得复杂了,在当时QQ音乐等平台形态是搜索加播放,一个播放列表就够了,对歌曲的管理很简单。但以推荐为主的云音乐就不一样了,用户每天接触到大量不同种类的音乐,如果还延用传统的播放列表,那一个列表里的歌又多又杂,要逼死强迫症了。
面对这个问题,歌单要派上用场了,云音乐是行业内第一个用歌单管理歌曲,推荐音乐的产品,用户可以把音乐分类放在不同的歌单里,这样一来,歌单就储存了你的喜好和情感,它就成为了你的作品,同时在音乐的会有很大的篇幅推荐优质歌单,让用户一口气找到更多“有内味”的音乐,一个歌单如果被很多人喜欢,对做歌单的人就是一个正反馈,激励他做出更好的作品,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在当时的云音乐每个热点事件每种心情都能找到对应的歌单,歌单已经和用户的生活建立起了联系,用户粘性和传播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快这种思维被各路产品模仿,歌单功能成了行业标配,但到现在为止云音乐仍然是歌单最多的音乐app,现在已经基本梳理完需求,产品也有了核心的功能:推荐评论歌单,定位也就出来了,这是个让人们发现好音乐的社区和巨头的播放器定位完全不同,弯道超车的机会也就来了。
但这就完事了吗,打磨好了核心功能,用户就一定会排队拿号抢着用吗?当时不是,你要从对手那抢用户,而用户是很懒的,懒得接受新鲜事物,即使接受了,认为云音乐不错,可能也懒得下载,那么网易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