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自从进入高三之后,数学就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当然也成了我们一家人的心病。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见多少起色,这对大家来说很挫败。尤其是女儿,你要看到她哪天忧心忡忡的样子,肯定是又做数学题或者数学考试了。每当看到女儿愁眉不展的样子,我就特别无助,总是默默安慰自己: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办法了。这不,近两天又一个挑战来跟我叫板了,我该怎么办?
前天,无意间在微信公众号“叶圣陶作文”中发现了一个高三的免费网课。于是,加了助教老师微信,进了班级群听了两节数学课。总体感觉授课老师讲得真挺好,他主要教给学生做题方法,总结各类题型做法,避免孩子盲目做题浪费时间,一切练习都是为高考做准备。我觉得,此刻的女儿特别需要这个课程,回头就把网课的回放推荐给了她。女儿利用午饭和晚饭时间看了半个多小时,觉得也挺好,只是真的没有时间全部看完。昨天晚上那节数学网课,老师开始促销卖课,很多家长和同学都下了单,我也有点儿动心,但是,没有经过女儿的同意,我还是没有冒然做决定。今天利用午饭的时间,我跟她聊起了网课的事情。
“宝儿,你昨天听了那位网课老师的课,感觉怎么样啊?”
“挺好的。”
“昨天群里很多家长因为网课有促销活动都买了,我没有询问你的意见就没买,你是什么意思啊?”
“其实,那个老师讲的课跟我暑假在辅导班里学的差不多。”
“暑假里,你可能学习的不是很透彻吧?要不咱再跟这个老师好好学学?咱看看是每个周六晚上?还是每天晚上半个小时?”
“我哪有时间啊!你看我隔天回来还得洗头,还有一大堆作业要做……”女儿开始找理由。
“先别说这个了,吃饭,吃饭!”先生或许是看出女儿没有这个愿望吧,岔开话题让我们先吃饭。
晚饭时间,先生去上自习了,剩下我陪着女儿。
“宝儿,今天下午我在回来的路上想到一件事。”
“啥事儿啊?”
“就是今天中午我们聊天时,你说网课老师讲述的方法跟你暑假辅导班老师讲的一样。网课老师的这个课程我听了,感觉老师总结的方法特别受用,暑假里你也学了十几天,依然没有起多少作用,是不是你在心里还是排斥数学啊?”
“嗯。”她很诚实地承认了。
“那就没有办法了,老师都把方法教给你了,可你就是不愿意去接受和思考,如果没有主观学习的欲望,当然就学不会了。”
“我知道啊,可是我就是很讨厌学数学啊!”女儿有些烦躁了。
“好吧,我知道你很讨厌数学,甚至也厌烦妈妈跟你讨论数学辅导课的事儿,如果你就是不想学数学,我也不强制你学,这一切都由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嗯。”从鼻子眼儿里挤出一个字。
“任何问题的关键都是内因起决定作用。你自己不爱学数学,我和你爸就是急死也白搭,还是依你自己的心吧。”
“嗯。”
“不过,我还是想提醒你一下,网课老师说,如果你为了一两道题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那是白费功夫,因为高考不会给你这多时间做题。如果你实在不会,不妨去问问别人,或者先不做,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你喜欢的语文和外语上,或者是历史上也行,这样至少不会打击你的学习积极性。”
“嗯。”烦躁情绪减少了点儿。
又是匆匆忙忙十来分钟,她吃饱饭赶紧上学去了,留下我一个人,静静地回味刚才的谈话。此刻,对于女儿,我又感觉无可奈何了。我这人有一个特点,每当遇到自己左右不了的事情时,总会产生“一切都随他去吧,反正也是改变不了”的想法。后来,经过学习,才知道,这属于我的“私人逻辑”。我的私人逻辑是受我童年的成长经历所影响,在一次次无能为力的经历之后,渐渐形成了“我管不了,随他去吧”的潜意识,这就是“非黑即白”的逻辑,其实,任何挑战的背后,还有一个“灰色地带”。今天晚上,当面临女儿这个“内因”不发力时,我又差点儿走了老路。幸亏,我又做了反复琢磨和思考,最后决定,还是得想办法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呢?思来想去,我想到了家庭会议。对,等周末孩子放假时,开个家庭会议,我们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感谢自己及时想到了“灰色地带”,但愿能够帮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