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汀.桑德瓦利特执导的德国历史剧情片《地雷区》,以冷寂谧静、黯沉幽远的基调开始电影情节发展,讲述了一名丹麦军官,在战乱结束之后对战争的审视,以及自我内心的冲突转变。导演作为丹麦人,以战败的局面、历史与人性的走向,来审判自己国家的残局。这是一部反战争题材电影,也是一部对人性冷漠的反思和历史讽刺的论述。
该电影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故事发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与丹麦两国之间的战终幕事。德国在二战时投放在丹麦西海岸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时刻提醒着丹麦懦弱、无能的悲惨败局,然而丹麦同时也在战争结束之后俘获了约2000多名德国年轻士兵,并且大多数都是儿童和少年。于是这些天真的孩子们便被迫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乃至用身体甚至生命,充当着人体地雷探测器,一步一步地净化着美丽而荒凉的海岸线。
丹麦指挥官卡尔作为一个战争幸存者,对彼时敌对的德国恨之入骨,可这并不能改变自己国家的结局。而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更是有着鲜活的温情和炙热的生命,有着对家庭的怀望和亲情的期许。但卡尔的军人身份时刻提醒着他自己,战争期间所带来的践踏和侮辱、战争之后所承受的摧残和损害是永远无从容忍的。
PART ONE
无辜的孩子踏上雷区
以赫穆特·莫巴赫为首的十名年轻士兵组成的排雷小队,经过提前的排雷训练之后,被安排在军士长卡尔的部下进行排雷工作,他们绝望、散颓,对希望不再抱有任何期许。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曾经的战争遗留下来,却无法承担和接受的行动,但这也还仅仅只是这片荒凉土地上的一小缀人群。而余下的那两千多名年轻的天真孩子,他们此时已经用无以言表的沉默充诉着整个美丽的海岸线,他们也将要付诸生命来引爆战争遗存下的痕迹。
而这片海岸线所承载的是这些孩子们的鲜活血液和生命、是作为战败者的无情怒吼和摧残,是历史留给两国之间的深仇巨恨和悲愤。同样,与战争时期的杀戮相比,和平时期的暴行显得多么可怖与苍白。
卡尔在督促孩子们进行排雷工作的同时,也断绝了他们所有的粮食,他将这些孩子们视为践踏在国土上的一处污渍,却忘记了他们本是一群天真的儿童。就在这些孩子饿得不行偷吃农场的饲料之后,他们却一个个都上吐下泻,虚弱不堪。而农场女妇人偏颇地用狠毒的眼神看着卡尔和这些孩子,她背着自己女儿的心引以为傲地说:毒死了一群德国人。
也许是本着一种模糊的需求感,卡尔需要这些孩子帮他清理地雷,他为这些孩子偷来食物,即使是遭到上级的抗拒也依然违背命令。可在这些孩子看来,卡尔的举动让他们燃起已经泯灭的希望,他们在一天的排雷任务结束之后都在幻想着自己以后的生活。在这个战火纷争过后的雷区里,有两股由和平引发的火光照射了进来,一股照在了卡尔冰冷的内心深处,而另一股则照在了这些孩子们稚嫩却显得苍白的脸上。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需求感,卡尔的脑海里逐渐有一种连他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意识,他需要这些孩子们,正如一个中年父亲需要一个儿子一样。这些可怜的孩子在渐渐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卡尔的人性,唤醒他的父爱本能。
可即便是卡尔,亦或是这些孩子们,他们还要面对这样残忍的局面,他们都不知道如何面对排雷时所有的意外,他们都不知道在他们任何一方踩中地雷之后被炸得尸骨无存时,应当如何衡量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居心叵测地探索着属于他们心里的雷区,而在那片雷区里,战争、敌人、亦或是自己,都应当避而不及。
人性的雷区在直视他们,现实的雷区在等待他们,历史从来都是不公正的,不论胜利或失败的一方是谁,仇恨的火焰将永远地燃起在这片雷区里。
PART TWO
谁来拯救他们
军士长卡尔在眼睁睁看着孩子们相继被地雷炸死,哭喊着要回家,医伤却不治身亡时,他的内心有着明显的微妙变化。或许在他的脑海里,卡尔一次次告知自己,这群孩子是战争的俘虏,是践踏国家的敌人。可他的内心里的良知在逐渐将他拉到了人性善良的边缘,这些孩子只不过是一些天真的儿童罢了,他们也像普通孩子那样渴求着温暖,渴望着关怀,也应该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孩子们脸上的绝望和卡尔内心的仇恨逐渐在日常相处中相互抵消,从而变成了双方共同树立起来的善良和温暖。
这片曾充溢着战争纷乱的荒凉海岸线,在这十个孩子用生命的清除之下,已经渐渐变成优美的丹麦西海岸。与之一同消逝的,是战争带来的杀戮和悲愤。
而卡尔内心的转变,是与战争相互矛盾的。
他从一个满脸仇恨,时不时殴打和怒吼孩子们的无情军官,变成一个内心温柔,偶尔抚慰孩子们的中年男人。是对战后的审视,和对自我内心的聆听,他作为一名军士,开始理性地思考和看待战争所带来的一切缘由和后果。
他从一个断绝粮食,面对孩子们的死伤时秉承着冷漠态度,还要强求他们继续排雷的固执军官,变成一个为孩子们洗胃、经常抽查他们情况的人情军官。是对人性的重新认知,和对自我内心的抒发,他作为一个男人,开始自省人性所带来的一切根源和推进。
他从一个对上司百般服从,对命令百般执行的战争机器,变成一个宁愿违背命令也要为孩子们带来食物,为了孩子和别的军士长公然发生口角。是对战争的彻底思考,和对善恶的重新认知,他作为一个个人,开始认识到历史的进程所带来的一切不作为和不作省。
他甚至给孩子们放了一天的假期,与他们在静谧的西海岸边上踢足球,此时,他真的就像是一个有着一群孩子的父亲,那种自得其乐的神情,将仇恨彻底融化在自己的内心。
然而,在他们踢完球回去的路上,自己的爱狗被一颗地雷炸死了,卡尔这才意识到,战争和仇恨并没有结束,和平只是掩藏在仇恨背后的毛毛雨罢了。他们依然是一群德国人,曾经把这片土地占为己有的敌人,这些地雷正是他们埋下的,自己也依然是一个丹麦人,曾经被侵略者欺辱的丹麦人。
他开始狠狠地抽打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学习像狗一样叫,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走过所有已经清理的地方,检查地雷是否完全清除。
卡尔的内心一直渴望着和平,孩子们的内心也一直渴望着温暖,然而他们却在不同的遭遇下奔赴了不同的结局。抛开战争主义来说,他们都是应该值得被善待的。而至于那些孩子们,战争从来不是因为他们而起的,他们却要承担着一种无法承受的沉重责任。背负着后辈人的罪名,以幼小的身体和无知的心灵,为那些已经结束的纷争战乱赎罪。
PART THREE
心灵栖息之处
当丹麦西海岸的排雷任务完全结束之后,排雷小队仅剩四人,而当他们还天真地以为马上就可以回家时,他们却被上级派遣到了斯凯灵恩半岛,他们必须留下来,直到所有的地雷被清除干净为止。
然而即使是在卡尔的脑海里,他自己认定战争还未结束,但和几个男孩的朝夕相处已经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温情的种子,就算是爱狗已经死去,冷静下来的卡尔也开始渐渐懂得开怀和释然。不然他也不会在那声由一堆地雷爆炸的巨响过后,全力地朝那处爆炸声跑去,这种立即的反应在经过卡尔内心的彻底转变之后,逐渐变成本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视仇恨为主的战争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内心也不再有悲愤和残暴,取而代之的是温情和希望。
他擅自把那四个孩子带到了边境,让他们朝自己的家乡跑去,而卡尔自己,也挥别着那些远去的步伐,他审视了战争,也审视了自己,亦审视了人性。
《地雷区》整体弥漫着人性宽容与阴暗的较量,炸死的孩子和悲伤的配乐相契合,营造了一种极其恐惧和悲戚的氛围。在丹麦军官卡尔和那十个孩子的身上,更是有着人性矛盾和历史分歧的界点,将他们袒露出来的卑微和崇高的落差确立在观众心中。
如果要将人类的本性和情感看成一个个符号,任何东西都可以轻易的抹杀,但当活生生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时,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可以随着时间而动摇的。由此可见,战争从来不会抹除人的本性,相反,战争可以将人的本性暴露在世俗面前。不论是利益、权力、财物或是人的贪婪,都因人性而起,也将会因人性而终。
在和平时期,我们感概着战争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感慨我们此时的生活多么美好。可即便是战争结束又如何,就算是战争开始又会怎样,只要人心的炮火依旧在燃烧,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而《地雷区》以一种对战争的审视和对人性的讽刺作为整部电影的隐喻意义,直接地阐述了人心的仇恨和温情的矛盾关系,由一种自我反省的视角和真实存在的败局告知我们,人性的宽恕是对战争的警醒,放下心里的仇恨,人心之上的炮火就会因此停止,真正的和平才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