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校长在《语文如何找回魅力》一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据说一小学生在家读《丰碑》时哭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丰碑》,思想却开小差了。为什么?
读时哭,是因为内心找到了真挚与感动;与想象完全契合;自己的热血和激情由此被点燃,眼泪就自然而然地流出了。而课堂上开小差,不新鲜了固然是原因之一,更多的却是人、物、境都已没有了初读的感觉。
这是语文的困境,也是核心素养课程的困境,更是核心价值观深耕于心的必经之路。我们总在寻找,好像总也找不到打动现在孩子内心的东西。打动不了内心,没有认可,何谈教育?
细细想来,感觉现在的孩子还是听得太多了(家长、老师较之过去太会也太注意讲,生怕他们少听一点点儿);看得也太多了(信息碎片通过各渠道纷至沓来;.......)以至于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法与内心交谈,更谈不上认同或感动了。
可是现在的孩子并没丧失内心的柔软,他们仍有对这世界基本的好奇心,还是很喜欢自己主动去找、主动去靠,而且越不是我们推荐的,他们看得越认真,听得越信服,表现出的感动或共鸣越多。犹记得孩子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是孩子们互相传诵的作品,没有教育、没有老师、没有刻意的引领。可孩子经常看得眼含热泪,嘴里吐囔着“中华家太不容易了。”这一刻对祖国的感情,这种深深地感动就是我们教育者苦苦追求,却总怕求而不得的认同啊!
我很好奇,找来网上发行的所有,原来这是国内军迷网友逆光飞行创作的军普漫画,画风诙谐,小动物形象呆萌,对近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做了完整表述。“每一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的宣言以及每一集的娓娓而叙,都用天真和稚嫩叩击着我的心房,让我感动、感叹不已。
看似随意的笑闹与童趣,竞可以如此深深触动孩子内心的爱国情怀,若多些这样的形式或易于接纳的形象来讲核心价值观或人文情感类文章,是不是更易引发共鸣和接受,产生有效内驱力,驱动行为呢!毕竟老师因为和孩子接触太多,若本就没多少爱与信任,教得又空洞无趣,怎么谈得上感动,更无法认同。没引起逆反已经万幸了)。
一部网络漫画就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可见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真的要好好琢磨输出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