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在广州一家公司实习。这是一家创业公司,老板每天都如履薄冰,所以给实习生的待遇也不是很好。
由于每个月的实习工资有限,我只得暂时跟同事挤在一个小房间里住。所谓的同事,其实跟我一样,也是实习生,只不过实习时间比我长几个月。我们都称呼他为逼哥。
平心而论,我与逼哥的关系一直不冷不热,不仅因为许多生活习惯的不同,更因为我们有不少观念差异。在我看漫画的时候,在我试用新app的时候,在我对微信公众号侃侃而谈(那时候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的时候,逼哥总是会投来不屑的目光。
我们这一批实习生一起聊天的时候,如果谈到一些逼哥不知道的事物,他常常会发出一声感叹:“这是你们90玩的东西,我们80后不懂。”每当听到他这么说,我总会迅速反驳说:“不懂就是不懂,这与90后还是80后无关,你不能代表一个年代的人。”我的反驳总是让他呵呵一笑,然后谈话就继续走到了别的方向。
公司里还有一个同事,是与我同校的学姐,简称她为S姐。一眼看过去,S姐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据说她非常勤俭持家,总能想方设法省钱,虽然工资不高,但貌似也过的自得其乐。或许是因为她有个感情很好的男朋友在国外读研,等他毕业回国之后,两人就会结婚,所以她对现状没太多要求。
有天下班后,我留在公司帮S姐整理一些文件。我觉得气氛太沉闷,便打开手机放了一首日文歌。这时候她问:“这是什么歌?”我说:“一首日文动漫歌曲。”她说:“哦。”然后问了我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你身边的朋友会不会都觉得你是奇葩?”
我无言以对,只得解释说,虽然我听日文歌,但是我身边并没有人觉得我奇葩。在我心中,因为我听日文歌而觉得我是奇葩的人,反而才是奇葩吧。
这段工作经历发生在我初入社会的时候,当时我并没有思考太多。后来机缘巧合我到了厦门工作,才发现像逼哥和S姐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是本地人,或许从来没有想去更广阔的世界里奋斗,或许也从来没有想接触更多新鲜有趣的事物,认识更多以超乎想象的方式活着的人。
那段时间微信已经可以用来支付,宋冬野已经红遍大江南北,滴滴打车还在赠送10块钱的代金券,而他们对此并不关心,或者并不接受。我发现我很难融入这群人。然后有一天,我在一个只比我大一岁的同事的嘴里,又听到了那一句熟悉的话:“这是你们90后玩的东西,我们80后不懂。”
在厦门工作的那段时间,是我工作比较压抑的一段日子。为了给自己心中的不爽找个宣泄的出口,做一些自认为有趣的事,我联合了一些大学同学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五花八门,但都是为了表达生活多种多样,可以有不同色彩,有很多可以尝试的可能性。同时我开始写一些故事发到网上,渐渐地会收到一些不错的评价,这就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然后,最大的意外收获是,我还因此遇到了一个心爱的姑娘。如今看来,我所做的工作之外的事情,才是我那段经历中最宝贵的财富吧。
世界在变,人也在变。如果什么东西保持一成不变,那一定乏味极了。我一直这么认为。有一些朋友,每次和他们见面,都能聊得很尽兴,因为他们也一直在探索世界未知的东西,一直在吸收、思考、实践、进步。
我们的聊天总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彼此惊讶于对方身上的变化,同时暗暗下决心,决不能输给对方。不管是对人生有着明确方向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还是像我一样,对自己的认知从迷茫走到清晰,都是一个令人振奋和愉悦的过程。
当你丧失了好奇心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变得平庸。对新事物,缺乏尝试的兴致,对新的朋友,没有了解的欲望。于是你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各种抱怨。于是当有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只能看着别人得到它。
后来有一天,我和之前关系很好的广州同事一起聊天,谈到了当初的那些同事。聊起逼哥,我们一致认为,他强调80后和90后,只是在为自己拒绝接受新事物,为自己的无知寻找借口。
然后我得知,S姐的男朋友从国外回来后,跟她提出了分手。我最开始还挺惊讶,后来仔细一想,觉得这几乎是必然的。他经历了更大的世界,吸收了更多的东西,对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各种观念都有了变化。也许他仍然爱她,可是他却发现,他和她已经无话可说,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已经天差地别,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差异只会扩大不会缩小,那么结局就已经显而易见。
如果把人当前的能力看做是速度,那么人的进步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加速度。加速度包括方向和加快的速率。当你的加速度方向正确,数值又很高的时候,你才会往自己真正憧憬的方向飞奔。
而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的人,加速度几乎为零,他(她)的人生也会变得落寞无趣。
我想,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不只是单纯的接受一些新事物、新的人,更重要的是,能够发自内心的吸收新事物中有益的成分,享受未知的刺激,经过思考和实践、尝试和总结,让自己的头脑更有思想,人生更加丰盈。
永远拥抱新鲜,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人生才会多姿多彩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