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长安三万里》实际上是在讲高适的一场胜仗。
高适有一腔报国之志,尽管蹉跎半生,但是他毕竟是高家后人,他用这场胜利证明自己的智勇兼备。
吐蕃来犯,城将失守。不进朝廷生疑,进即是败。他先是故意示敌以弱,弃城而去。又遣人暗释吐蕃俘虏,放出严武两日后要带来援军的假消息,诱骗吐蕃七万大军立刻前来攻城。面对马上要到来的天子使者程监军,他也是游刃有余。先以一出苦肉计安抚其情绪,在程公公的百般试探中道出了一幅神奇瑰丽的盛唐画卷。取得程公公信任之后,连夜以轻骑走小路,绕开吐蕃七万大军,直奔吐蕃军营,夺回云山城。而他与严武大军的约定,并不是所谓的两日后,而是拂晓之时。夺回城池之际,便可与严武大军前后夹击吐蕃兵士,那时,不仅眼前之危机尽除,还能反击吐蕃,一举多得。
(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这是盛唐的豪迈、昂扬!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是晚唐的无奈、凄凉!
程监军的兴师问罪,从李白始。当回忆袭来,我以为这是一部以高适的回忆来倒叙的电影,但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剧作者选用了一种更高明的叙述方法。盛唐与晚唐的交叠;鲜艳瑰丽的色彩与墨色交替;激进昂扬之音与战场壮烈之声回环……逝去往昔的无限繁华中,更显此刻衰落的不甘与凄凉……整部电影,将对比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很好体现了这一点。已经成为节度使的高适,在扬州故地,眼见战火纷飞、满目疮痍,昔日意气飞扬的友人沦落为与乱党共谋失败后被抓的犯人。他仿佛又看到那一夜他与李白和裴十二等人一起畅游扬州的潇洒恣意。曾经少年郎对盛唐最美的期待与向往早已幻灭在那黄鹤楼的断壁残垣之上。不,或许更早一些,从安禄山和史思明将屠刀对准长安的那一刻就开始了,长安城四处奔走的民众和那几头逃窜的大象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写到这里,以一曲《好了歌注》作结吧。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