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听云端课程、读纸质书、听书,多个渠道都指向让孩子们自己做主是提高学生做事主动性的不二法门。
好的方法、理论、观点,听了之后不去落实或践行,那就等于蜜蜂采花不酿蜜。
这学期刚开始我就跟孩子们亮明观点:要让他们自己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正面管教》中特意留出两个章节谈到班会和家庭会议在发挥孩子们做事积极主动性的妙处。今天我就在课堂上来了一次家庭会议和班会的结合体——课堂会议。
其实这次课堂会议昨天和前天我都有过吹风和预告。会议的主题在征求了不少孩子之后,暂定为“奖励和惩罚如何落实?”,记录员先让能力最强的陈晨来担任,主持人当然是我了,毕竟这课堂会议对于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都还是个新生事物。我是计划先领着孩子们试着开几期,之后各种流程都熟悉了,我就放手让孩子们做主持人、做记录员。总之一句话,孩子们的事情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当然了,归根结底,既有民主,还得有集中。)
开会的时间我没有占用上正课的时间,正好本周七年级孩子是第三批去餐厅吃饭,最后一节课生生的多出来近20分钟时间,不管是啰嗦着继续讲课,还是让孩子们做作业背书很明显都是出力不讨好的。
为啥第一期的话题定为奖惩如何落实呢?
新学期了,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孩子们了,过了新年孩子们又长了一岁,指不定有些孩子会比上学期有明显的进步呢,再者,上学期的奖励和惩罚方案绝大多数是我一拍脑门临时制定的,对孩子们而言也许早就失去了威慑度和吸引力了。奖励也好惩罚也罢,主体都是孩子们自己,我这个旁观者却越俎代庖,指手画脚,确实有站不住脚之嫌,不如放手让孩子们讨论。毕竟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是被表扬的,当然也免不了一不小心被罚了。那么表扬和惩罚怎么样落到实处呢?方案还是要孩子们商讨决定吧。
会议在放学铃声响起那一刻正式开始,我扭身在黑板上大笔一挥写下这次会议的主题。孩子们6人一个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明显的,我能感觉到这要比课堂上围绕某一个学科问题讨论时孩子们的热情更高涨。毕竟这次讨论的是事关所有人的切身利益,讨论起来当然有动力了。
最终 ABC D四个学部别有四位孩子做代言人,陈述了大家的方案,有同学说奖励也好惩罚也好,都用棒棒糖来量化。话音未落,引得不少同学捂着嘴笑;有同学说棒棒糖太六一了,不如换成作业本;还有同学说得到表扬的要加分,当分数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享受作业减免的豁免权……话还没说完,全班同学一致说好。
综合这些发言人的意见,最后我拍板定下方案:表扬既要加分,还要有作业本的奖励,惩罚就用作业本或双色笔来体现吧。
最后一道铃声(可以去吃饭了)恰好在此刻响起,看着孩子们心满意足的表情,我赶紧刹住话头,大手一挥,道:孩儿们,下课!赶紧去吃饭!
未来的课堂上,我将继续尝试更多的放手放权给孩子们。当他们尝到自己当家作主的甜头后,必然能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也更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也会对老师的话更加的言听计从,别忘了,亲其师行其道嘛。
《高效的秘密》作者查尔斯·都希格在书中说可以从生理上判断,一个人他是否能够激发动力,或者他是否能够产生做事的冲动,源头是在我们的纹状体。(这个位于大脑里的部位可以帮助我们做决策。或者说人在做决策的时候,纹状体在进行一系列活动。)换句话说,一个人有权选择要做什么事,他就可以对这件事有掌控感,这样他做事的时候动力就会更大更足。如果能够把一件事和他自认为有价值的事联系起来,那么做起事来不论是动力还是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我也是从这段话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鼓舞。
未来一学期的学习和班级生活,怎样让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更足?怎样逐步减弱老师的行政指令、威逼利诱?怎样唤醒和点燃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想这要比一节又一节课堂上教给孩子们一个又一个琐碎的知识点,更迫切更有必要吧。
让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老师巧妙的抽离,只在必要时要是给予恰当的引领,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些“花骨朵们”灿然绽放,难道不是教育上的功德一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