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讲:工作特性 | 把员工看作资产!
在过去的这几节课中,我们主要讲的是如何形成团队,我们讲了任务、人员、结构和协同,最后一课,我们讲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员工当成资产”。
坦率地说,在很多企业里,员工、团队和整个组织的关系并不是健康的,所以,团队建设更多地还是工具性的,这样的团队,从长远看也没有生命力。
1.把员工当资产
“把员工当作资产”这句话,不是我的话,是现任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的。宁高宁的原话如下:一般来说,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与员工有关的事都在负债栏里:应付工资,应付奖金、公积金;在公司的利润表上,与员工有关的都在费用栏里:工资、福利、所有分摊。这种看法在理念上就把员工和公司的目标对立了起来。我觉得我们的员工地位应该在财务报表上变一下,要把员工看作资产,而不是负债;要看作利润,而不是费用。在企业管理的理念中,如果不能在资产质量和经营成果上找到员工的位置,就是管理的失败。
坦率地说,没有格局和阅历的人,不容易理解这些话的价值。我的学生就有人不理解,他就事论事,问我:怎么能在报表里做到上述的转化?我回答他,在报表上转化,是一个比喻,而在每一个领导者的心里完成转化,才是宁高宁的意思。
中国企业对待人的态度,在过去这30年里,发生了两次变化。第一次,是把管人部门的名称从“人事处”改称为“人力资源部”。在传统的企业里,人事处管:办入职、办档案、办请假、办调动。人和物其实没有分别,人事处其实就是员工的仓库保管机构。后来,有了人力资源部,至少是名称换了,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进步。不过,名称换了,在领导心目中,员工的地位也变了,这是一个问题。如果领导在内心里还没把员工当作资产,没把人看成目的,而是仅仅作为工具,团队建设搞得再花里胡哨,也很难落到实处。
宁高宁把员工看作资产的提法,我觉得其实是呼唤关于员工认识的再一次革命。我的理解是,虽然要用社会交换的观念来看待未来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也不会对企业从一而终,但是,能够帮助员工增加价值,不断追求资产的增值,是一种历史的潮流。
2.案例:宜家
下面,我想和你分享一个案例。不过,在尽可能冷静地介绍这家公司的特色之前,我先批评一下这家公司在北京的某个店的服务质量。我在这家店里看不到任何团队的影子,不知道这是不是和这家企业的商业模式相关。
在今年暑假的第一个周日,我去北京的某个宜家店买东西,外面是滚滚热浪。但进入店门,扑面而来的却是滚滚的人潮。店里的购物环境坏透了,几乎所有的沙发、椅子上都坐满了人,连床上都有人正在酣睡。宜家店面内部的动线设计,就是一条单行线,也像迷宫,就算是顾客只买一两样东西,也要走完全程,这既加重了顾客的购物负担,也加剧了人流拥塞的程度。用网络语言来描述,界面不算友好。因为实在觉得烦闷,周日那天,我不得已转身出门,放弃了购物的计划。
第二天下午,我再次去宜家。因为是工作日,人少了好多,宜家终于像个商店,而不是个候车室了。购物条件虽然好一点,但这次,我却遭遇到了两位态度极差的店员。我向一位店员进行咨询,向另外一位店员请求开单子,最后在收款台上交款购物。我一共遭遇了三位店员,有两位态度很差,我想这大概应该不是店员的自身素质问题,而是员工管理上出了问题。
宜家是一家我非常尊敬的公司,它的产品是非常简洁的,但隐藏在简洁背后的,是非常复杂的管理。就以那些加热精油的蜡烛为例,过去是随意装在小盒子里,但后来改为分层摆放,每层20颗,100颗分为五层。作了这样的改变,可以节省30%的空间。对于快销品,仓储和物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宜家精打细算,绝不会浪费空间去储藏空气和运输空气。宜家的产品之所以这么多年价格基本保持不变,靠的就是这样的精打细算。宜家的理念,来自于他的创始人坎普拉德,他有一句名言:用1万块钱做一张桌子,谁不会?我牛就牛在用100块钱做一张桌子。
你下次去宜家,可以留意一下公司在不规则产品的摆放上所花费的工夫,也可以留意一下它所卖的餐盘和厨具,是怎样摆放的。我告诉你,宜家的厉害就在于这些东西是怎么呈现给顾客的,就是怎样出厂的,也是怎样运输的。这也意味着,商品在运输环节上是没有花费人工成本的。它不像一般的超市,商品从出厂到库房,再到摆放在顾客面前,要经过很多次人工。宜家把这个钱全部省下了。即使在卖场,宜家也是尽可能通过货品指示说明来标示价格等信息,让顾客自我服务,所以,它本质上是一个人工节约型的企业。
服务业,加上人工节约型的企业模式,导致了员工管理的难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选用宜家做案例的道理。近几年,我曾经调查过几家服务业企业,发现员工流动率都特别高,因为工作条件差,又很难学到东西,有些员工干不了几个月就离职了。这在一些企业就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员工越是离职率高,企业越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上面去花工夫,所以,就会大量使用兼职人员,服务质量每况愈下,店面基本上靠店长来应付。这在一些快餐连锁业里,问题表现得最突出。
如果我理解得不错,在这个大环境下,宜家应该不算是最坏的,但宜家客流的这种波动性,应该让它的员工管理和团队建设变得更不容易。特别是在当下的北京,宜家价比高导致购物人群的高速度增加,一个员工所面对的顾客,比例居高不下。在美国的宜家店里,一个店员也许每半个小时才会碰到一位求助的顾客,但在北京,求助者可能会络绎不绝。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即使在周一,不够友好的那两位员工也应该属于超负荷劳动状态。
泛泛而言,超负荷工作不仅指工作时间延长,还包括工作强度的加大,甚至遭遇顾客无礼,被谩骂的次数也会增加。人在这样的状态下,能够应付工作,已经很不容易,追求服务质量就更加困难。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
3.工作特性理论
接下来,我和你分享一个重要的管理学概念:工作特性。工作特性,是指工作任务的属性。像刚才所说的,工作技能的多样性,在焦躁环境下工作的不舒适感,工作强度,以及和顾客发生争吵的可能,都属于工作特性。而工作特性会影响员工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工作结果,包括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度、缺勤率和人员流失率等等。针对宜家,乃至中国很多服务性的企业,工作特性理论给我们的启发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反着去想问题。
为什么员工流失率会高呢?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好,那么,如何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呢?我们必须要从工作特性去想问题,找原因,甚至需要去重新构造我们的商业模式。在现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在多数服务业企业里面,员工仅仅通过工作过程本身就能找到意义感和使命感的情况,我觉得比较不太可能。所以,服务业更需要团队建设去赋予工作过程之外的意义感,使员工冲掉一部分负面的心理感受。
比如,有些员工有很好的点子,而且很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那么,为什么不去帮助他们把自己的建议落实在企业的改善过程之中呢?我这几天一直在想:为什么宜家店内不能设置一些购物顾问呢?宜家的员工如果一天帮助了100名以上的顾客,会得到什么鼓励吗?低成本公司的服务难道不可以差异化吗?更为基本的问题是,员工愿意这样做吗?
宁向东点评:
在结束我们的课程之前,让我给你讲一段故事。1971年,有一位耶鲁大学的博士生奥尔德姆跑去找他的导师哈克曼教授,给导师提了一大堆意见,核心就是他没给导师干一点儿活。导师说,我们的关系很好啊,这几年下来你的研究也很顺利,可以独立做项目了,我们的私交很多,关系也好,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奥尔德姆说,我觉得和你一起做研究,我能学到更多方法。现在,你不带我玩,我觉得不好。导师说,好吧,我们一起玩吧。于是,他们又花了几年时间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了一套理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工作特性理论”。
最后总结一下:团队关系,是一种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背后更加基本的,是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只有把员工作为资产,让员工体会出收入之外的工作意义,感受到他们真是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才会产生出成本之外的竞争力。也许你今天还不是领导,这里告诉你一句话,请你一定要记住:当有一天你成为了领导,要把员工当作资产,而不仅仅是工具。
课后放了一篇宁高宁的旧文,我第一次看,非常感动,分享给你,请你认真思考一下。
推荐阅读
认识付洪炜是在一个很令人伤心的地方——医院的急诊观察室里。如果不是这样,可能很长时间我也不会认识他,不仅仅是不认识他长得什么模样,更不会认识他的内心是什么样。付洪炜是华润集团万家超市的一名普通员工,负责流程的编写和优化,他几个月前才由一家外资企业加入华润集团,可很不幸,他在浙江出差途中出了车祸,受了重伤,我刚好在浙江,去医院看他,这样就在一家小医院的急诊观察室里认识了付洪炜。
去医院的途中,同事告诉我,付洪炜两天前受伤,眼睛有失明的危险,家属也来了。我心想,三十刚出头的小伙子,遇上这样的事,情绪一定很差,也可能会提出一些要求,我一定要好好劝解他一下,如果有什么要求,我也会尽量答应。
见到付洪炜,他还躺在床上,头上裹满了纱布,我握着他的手 说:“洪炜,公司没有照顾好你,让你受了伤,希望你……”还没等我把话说完,他就抢着说:“哎呀,宁总,怎么你也来了,惊动了这么多人,真的不好意思。”我觉得他握着我的手很有力,我还说了些什么话不记得了,可付洪炜说的话每一句我几乎都记得,因为他的话让我回味了很久,让我感觉到了一个透明、髙尚的灵魂。
付洪炜说: “我刚加入公司,还没给公司做什么贡献,就给公司添了这么多麻烦,真的很对不起。” “我受伤后,公司这么多同事照顾我,这么多领导来看我,我无以报答,只能伤好后全力做好工作来报答公司。”他还说,“我很快就会好的,用不了多久,很快就可以工作。” “宁总,你放心,我知道我眼睛有问题。现在看来我右眼问题不大,左眼有问题。没关系,我一只眼也可以工作,也可以写字。”
从医院出来,同事告诉我,付洪炜是在凌晨出的车祸,是在赶去参加一家新超市开业的路上,他受伤后送到医院时是昏迷的,第二天醒来,还没说几句话,他就问,我们那家店首天开业好不好。这不是电影里的英雄故事,这是真事。
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人的品格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才有的,但人和人一定是不同的,在和付洪炜很短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了他品格中的积极、坚毅、乐观和髙尚,特别是人在遇到挫折时,这些品格不易坚守。付洪炜不是华润集团教育出来的,他才加入华润集团几个月,然而就是时间再长,华润集团也没有那么大本事让一个人具有这些品格,但这个新来的人能让华润集团体会的却很多。
我本来不想写付洪炜的事,虽然他给我很多的思考,但我觉得有些悲凉,可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这就是最近我收到付洪炜父亲的两封来信,这位七十多岁老人的信再一次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
老人说,小儿受伤,公司这么关怀,我全家万分感激,我全家谢谢大家了。我儿刚到贵单位,还没有什么贡献,就造成麻烦,只能以后更勤奋地努力工作来报答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有规章,如果谁向公司提不合理的要求,请公司以我的亲笔信为证来拒绝。
老人还说,千万不要责难司机,他已经很自责了,我相信这位司机不但会成为一个好司机,也会成为一个更好的有用之才。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老人的话与付洪炜的话如此相像,也更多了一些温厚和善良。老人的第二封信让我知道他是多么爱他的儿子,宁愿牺牲自己。
老人说,他女儿从网上查到换眼球可以治好洪炜的左眼,他想把自己的眼球换给洪炜。他说这样时间短,花费也小,父与子,排异性小。为了说服大家同意和证明他自己“不需要”左眼球,老人说,他写给我的这封信就是盖住左眼写的。
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对父子,我也不知道付老先生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是怎样培养、教育儿子的,高尚、善良、为他人的心在父与子身上表现得这样淋漓尽致,我只知道他们是好人,我在心里向他们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