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小时的高铁将我们带至距津1200公里的黄山北站,还需搭乘50分钟的换乘大巴才能抵达黄山景区附近的酒店。高速公路上漆黑一片,我跟然宝坐在副驾驶的位置,若是白天,这得天独厚的位置视野一定是极好的,而此刻只能沿着远光灯的光柱侦察路况,一路细雨随行,刮雨器不停的摆动,勾起我的疑虑,这样的天气,明天适合爬山吗?还是,既来之则安之?一切听天由命吧。
终于19时30分,我们已在温暖的客房整理行囊,准备明日登山必备和需要寄存酒店的物品。前台,简单咨询了登山路线和注意事项,与我而言,所谓的攻略只是当下的口耳相传,在此由衷感谢酒店服务台,那位热情善良的姑娘和有些腼腆怯懦的帅哥不厌其烦的解释说明,让我们的登山路线清晰流畅!
五日清晨,睡到自然醒的我们,在酒店餐厅用过早膳,准备出发,迎着貌似的梅雨洗礼,登上通往黄山的绕山巴士,这一路,乘客们过足了惊心动魄的瘾,一个个紧凑的U型转弯,一次次频繁的两车避让,瞬间身体的漂移,不得不抓紧栏杆固定位置,手心泛出的红晕揭示着盘山路上的惊险,路两侧茂密的树木配合的倒退着,能见度不及十米的雾气再次让我内心忐忑着爬山的可行性……二十分钟后到达黄山脚下,随后是一段指向标的引导。遥望售票处,已排满数条购票“长龙”,此景让我顿时脑袋发麻,粗略估算没有一小时是买不到票的,即使网购也照例排队换票,我灵机一动,找个面善的导游,两句求助的甜言蜜语蹭到两张团票两张索道票,真是感恩极了。
随后是一个小时索道乘车的等待。遥看电子屏上显示着当前时间8:20,总载客量35000人,目前已购票9800余人。我们选择捋着最右侧队伍前行,这样的省时捷径源于偷听到了一段导游的对话“捋着最右侧的通道是最短的路径”。
十二分钟索道缆车又让我过足了恐高的瘾,缆车载客标配八人,我已顾不上习惯的寒暄,压低帽檐,拉紧儿子,闭目煎熬这条必经的路程,因为雾气很重,四周都是白茫茫的,我们被悬空着提升,强烈的失重感袭来,耳边不时传来大家择日的懊悔,这样的天气啥都看不到岂不遗憾。不多时,穿过雾层,随着高度提升,已是拨云见日,一番美景跃入眼帘,大家纷纷拿起手机各种抢拍,只有我老老实实的呆坐那里,还要任由儿子戏弄、嘲讽娘亲因恐高带来的不安……漫长的十二分钟七百二十秒简直度秒如年。
抵达黄山的云谷寺站,从缆车上下来,步态轻飘如释重负般似有重生之惑,心中默默叨念鼓励自己, 我还行,我还行,我还行……
我们娘俩可谓是蹭团、蹭票、蹭导游。昨天的黄山似乎雾气太重,导游随口打趣着“昨天带着游客登山是,抬头看雾低头看路两边看树,导游带着大家来散步……”颇有一番意境也庆幸避开了那段“散步”的无奈。随后我们跟着大部队开始了真正的登山之旅……
前行不远处,是“始信峰”的路标引导牌,拾阶而上,途径笔架峰,瞬时,云海壮观的一幕毫无征兆的充斥在视野里,我激动的冲破人潮将此景收入视频,只想尽快分享给朋友们,一同感受这大自然鬼斧神工后被飘渺云层渲染的震撼,然!即使再美的摄影技术,都难以捕捉美轮美奂仙境一般的灵动云海,更无法真正体会身临其境时溢于言表的那份情愫里裹杂着的畅快,我用力的呼吸着高海拔清新的空气,希望北方的雾霾对身体的侵害能被彻底替代、清除,又似被这份清宁净澈回吻着脸颊,那一刻油然升起的感恩,是被温柔以待的满足,在浩瀚的景色里,人的渺小尽显无遗,却也大有山高人为峰,一览众山小的气魄。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看来这次的选择是对的,五岳的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都还不曾登顶,看来也不用遗憾了。
绕过曙光亭,清凉台,继续狮子峰,走走停停,气喘吁吁迂回至石鼓峰,此时的大部队早已零落散乱,大都结成三五人群,也有背着“长枪短跑”的摄影爱好者,不遗余力的一次次登顶,遍寻取景框中定格的美景,山路虽然被人工铺就了整齐的石阶,但一个个陡坡时而猝不及防的屹立面前,手脚并用许是最安全稳妥的登山范儿,加之负重十公斤的我,左手拄着登山杖,右手抓着水泥栏杆,与儿子并排左右,多数时会相互搀扶着努力攀爬。猛一抬头,居然发现足蹬两寸高跟、尖头皮鞋,着修身套装,来此炫美的“女神”,相较我们此刻酷似专业的冲锋衣和登山鞋带来的舒服,真是五体投地的佩服女神片刻不失的那份从容、淡定和优雅。同时心中默念,谁累谁知道!
三个小时的攀爬,抵达黄山著名的三大主峰之一“光明顶”海拔1860米,时值正午,恰巧经过山顶餐厅,那赫然醒目的“自助餐”令人垂涎也吊足了胃口,鉴于儿子对价格的嗤之以鼻,我只得默契配合,好在我早有准备,取出背包里的“干粮”行果腹之礼,始料不及的是在这样的季节,山上仍遍布了各种贩卖蔬果、香肠、面包、水和登山用品的小店,价格略高还是可以接受的,早知如此我就不必携带那些“累赘”登山了。我们坐在一块超级大的导引路牌前,有黄山简介和路线图,我习惯的盯着那些字,仔细打量着是哪种笔体,儿子一旁边吃边奚落我“到哪都看字,那些字有什么好看的?……”反正我也习惯了儿子少许嗔怪的戏言,随他吧,我还是自顾自的看着。一旁登山的游客搭讪着“你们娘俩来登山吗?”我礼貌的回应他。显然他听到了我跟儿子刚刚关于入住酒店的对话,饶有兴趣的问了一句“你们要住在山上吗?”我点头示意他。他追问着“现在还很早,来得及下山的,为什么要住山上,山上酒店很贵的。”这貌似关切的话语我打趣的回应他“我们晚上要打坐、炼丹、成仙,必得住在山上”。他听出了我这不是答案的答案后没再追问其他。简单的能量补给后,继续前行。因我们下榻的玉屏楼宾馆与“迎客松”咫尺之距,所以每每翻过一座山,或者攀登途中疲劳了,都会默默给自己打打气,鼓励自己,又离“迎客松”近了一些,继续、加油……之后的上、下山路缓坡慢慢多了起来。
行至“一线天”,来往游客只能错身交替通过,赶上年长的、体态丰盈的、行动迟缓的还有背着、抱着,拉着小孩子的,通过起来就更加耗时耗力了,期间难免因避让不及,或逆行而上违反规则的游客引发各种小摩擦,还好都没有引起大的风波。莲花峰,鳌鱼洞直至玉屏峰,玉屏峰站,是黄山前山的缆车终点,也是迎客松景点的所在。光明顶至迎客松,五公里的山路历时两个小时,而著名的天都峰只能远观,实在提不起勇气再攀高峰了。
14:30分左右,我们顺利入住玉屏楼宾馆,同样是四星的宾馆,同样的标准间,山上的设施标准显然比山下稍显简陋,不过拉开衣柜,两件厚实的红色羽绒服和抽屉内的干鞋器又让人倍感温暖。如果只为爬山,一天的时间足以,只是为了体会住在山上的感觉,方便看日出日落,我们还是决定山上住一晚,说不定真能梦到那位炼丹的轩辕,顺便体验羽化成仙的过程也未可知啊,想想都觉这理由好笑。
五日晚17:58分日落,我只提早了十分钟,等在宾馆最近的石阶上。许是冬日的缘故,游客没有想象的密集,大家目光齐聚西方,期待着……日暮时分,黄昏柔美的霞光轻轻地抚摸着云层铺满西面山脉,晚霞散发着悠闲与恬淡,慢慢变成一个巨大的光晕聚拢再聚拢,我急切的抓拍,许是手机拍摄的局限性让我在回看照片时,总是不能拍到真实看到的落日模样,没有聚焦,只是大片的光晕,有些遗憾没有带上入门级的单反,说不定能拍出更美的落日。
随后,余韵渐渐凝聚成一个带着光晕的亮点,下沉再下沉,冬日残阳的暖已不再炽热,淡出视野的刹那便以最美的姿态挥手告别一天的陪伴,她悠悠的躲进云层里,是去继续修炼吗?她告别的干脆,就这样打上完美的节点!
落日余晖总是泛着凄美与凝重,也总能带给我更多的安静,此时深刻的省思这山峦叠嶂之静默与闹市熙攘的反差。透过山的铁骨铮铮,映衬着她的美,她的柔情,牵绊与挂念,含蓄幽婉。比起城市的喧闹不羁,暗流涌动,涤荡了灵魂的寂寞与孤冷。我用心感受着山风啄面,闭目放空,任灵魂畅游在这山壑幽谷中,与自然去对话,何其情意绵绵,何其温婉从容,纵情游走……
裹着羽绒服抓紧拍了几张迎客松的照片,准备返回宾馆。儿子手捧PAD玩的正嗨,日落的美对他毫无吸引,独自沉浸在他兴趣盎然的小世界里。想必,待到他被这些景致吸引时,身旁携带的女伴一定易主喽。想到此,啧啧不已!
一夜好睡,没等闹钟叫醒,我已经开始梳洗打扮了。
六日清晨,日出时间6:54,冬季的日出较晚,晚的有些出乎意料,以至每天都睡到自然醒的我们,连看日出都不例外,不过很多游客早早的起来裹着棉衣占据了最佳位置,他们手持各种器材,等在那里,目光投向东方。毫无悬念,东方的朝阳似被唤醒或是重生,他以独有的热情挑逗着人们久久的期待,从迎客松的缝隙里,弥漫开来泛出了万道霞光,那些撩动心弦的炽热渐渐绚烂,冲击着视网神经,从一个微弱的亮点,放大再放大,接近再接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程。我不禁有些恍惚的疑问,这是昨天我看到的那轮夕阳?她较之昨天有何不同?这一夜她去了哪里?是去照亮另一个地球的表面?这样夜以继日的操劳,她会不会衰老?而此刻冉冉升起的瞬间,地球的另一端也会有一群人用什么记录着她逐渐隐匿的轨迹?她的美总是不经意间尽显无疑,春的和煦,夏的炙热,秋的温情,冬的羞涩。
收拾行囊准备徒步下山,预计2个多小时的路程。在迎客松的附近找到了下山的指示标,以为下山会轻松许多,谁知着实考验了小腿肌肉群的舒张力,如果一个人本可以以均匀的小步快速下山,怎奈儿子并不配合,时不时提醒我:“妈妈等等我,妈妈慢一些……”慢下来欣赏别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