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袆的这本互联网方法论总结起来有:
围绕用户(而不是客户)做产品,用免费来扩大用户基数,扩大用户量后再来想营收的事情。
看趋势做产品,作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趋势是打不过的。
小处着眼,小步快跑,口碑衡量(体验)
周的价值观:
1.看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创新力,先看一点,是不是敢想敢干。
2.在互联网里干,做什么都不如做一件产品改变世界来得彻底。
3.与众不同
一些观点:
互联网已经干掉了很多行业。它是一个价值的创造者,但它首先是一个价值的毁灭者,它在毁灭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谁离互联网最近,互联网就先毁灭谁。
过去电视机厂竞争,一是部件的标准之争,二是价格战,不管怎么竞争都还有底线。但现在互联网的野蛮人进来了,没有任何底线,对他们来说,卖电视不再是一个生意。他们把电视零利润出售,或者亏本卖给用户,然后电视机变成了他们和用户之间的接口,他们会用互联网服务来挣钱,比如卖游戏、卖会员资格。
大公司看不懂新模式,所以凭借老经验,对新生的事物报以嘲笑;但即使看懂了新的模式,它们又因为不愿意放弃既有的业务收入而错失转型良机,而这给小公司足够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消费者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消费者似乎变得更加不耐心了。他们都不愿意听这个技术、那个功能,似乎不愿意被教育,大家不爱看说明书,而是一边玩一边学,一边玩一边骂或赞。
产品不能形成用户强烈的认知和感知,这种广告营销是假的,是无效的。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能解决问题的产品才是好产品,能方便、快速地解决问题的产品,那就是一流的产品。
商业模式的基础是用户,没用用户都是浮云。
两种创新:把复杂变简单、把贵的变免费。
让用户感知你的存在,这一点太重要了。
互联网的赢利有三种,1卖东西,2广告收,3增值服务
360判断一款产品好不好,不看能不能给公司赚钱,而是看能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更进一步,在为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户是不是感到简单、方便、甚至能获得一种愉悦感。
好的互联网产品总结起来两个特性:1,它要能在一个点上打动用户;2,它一定是持续改进、持续运营。
不要期望一个版本带来革命,而是要靠很多个小版本来实现革命。也就是说,一开始不是要策划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而是从一个点开始切入。
反思包括两个方面:1.总结经验,下次不要犯 2.向用户和竞争学习
商业战争都教给我们一个道理,面对强手时,一定不要按照他们的节奏,那会死定的。要想办法通过反向思维,逆向操作,在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
颠覆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于主流,而是来自于侧翼(边缘地带)和聚焦。
衡量什么是微创新,用户会不会用最屌丝的语言在用户间流传。
创新意味着失败率特别高,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的。
会制造噪声的团队,才会麿出美丽的石头。集合一群才华横溢的伙伴,让他们互相碰撞、争执,甚至大吵,这会制造一些噪声,但是,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会让对方变得更棒,也让点子变得更棒,最后就会产出美丽的石头。很多时候大家为了表面上的和谐而委曲求全,很多想法不愿意讲出来。好的想法是需要争论的,就像石头需要经过摩擦、磨砺、打磨,最后才能变得美丽光滑。这个比喻既是说团队也是说合作伙伴。
要A级人才,为了理想,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事情。
里头推荐的书:
《硅谷热》
《黑天鹅》
《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解答》
《定位》
《柔道战略》
《乔布斯传》
《商业秀》
《亚马逊的三个顾客》
此刻打字真是痛,左手打滴点肿了,右手还插着软针,每一下键盘的敲击所需要的手指运动都会牵引到手背肌肉,造成针孔的挤压。回想起曾经在互联网呆过的经历,少不了的肯定是加班、加班、加到吐血。互联网的成长和方法里少不了的是以体力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