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执教:熊曼丽(永州市映山小学) 课前活动: 1.向老师提三个问题。(年龄?教书多少年?教书有什么经验?)
2.了解同学。(你想结交什么朋友?)
3.师总结:志同道合、了解你们、我们成为朋友。(5分钟)
一、师唱歌曲《祝福》导入
师:1.适合在什么时候唱?(生1:分别)
2.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生1:难舍难分。追问:在什么时候?(旅游)为什么难舍(妈妈要走15天)生2、生3)
师总结:一切的心情都是因为心中对要离别的那个人有太多的牵挂。在古时候,因为交通、通讯不发达,人们一离别往往就是几年甚至是一辈子。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尤其看重离别。许多诗人还会把离别时的心情写进诗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送别诗。(指名,生读题目。全班齐读)
二、
1.解诗题。
师:透过诗歌题目,我们把握了许多信息。读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哪一个字是去、到的意思。(之)你怎么知道的?(生不知)师提醒: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的方法。文章也提醒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读古诗。当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声音来,可以让你知道你的发音发准了没有?自己读,读出自己的节奏。)注1:如何鼓励孩子读出声音的?孩子们悄悄告诉你们,大声朗读,除了能让你、让你的同学、让我欣赏好听的声音,还能很好地开发和训练你的右脑呢?(大脑会变得灵敏好用,记忆力、注意力等学习能力能得到提高。)(读出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意境美)快快读出声来吧。
注2:如何鼓励自己读诗?孩子们,我们每个人对诗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呀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读出你对这首师的感受,理解。
指名读。
师:音发准了吗?(师评:基本准确、声音好听)
《两小儿辩日》
———王崧舟
一、课题导入
生读课题(师提示用眼读)
二、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听写“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两组词
每次两个,念一次听写词语。
(1)生写
(2)一名生在黑板写“车盖、盘盂”(师提示书写要求公工整、大方),其他生观察。
(3)师引导:词与词之间有空隙(细节 学习态度与能力)
(4)齐读。(提示:不拖)
(5)指名读。(师提问:见过车盖、盘盂吗?生比划它们的样子)清楚它们的大小,再读(读车盖声音大,盘盂声音小。)。
(6)再听写“沧沧凉凉、探汤”——生观察——其他生检查——齐读——检查其他生
(7)选择这两个词一个词形容夏天、一个词形容秋天?——知指名答(原因)——其他生同意吗?——哪个字说明“探汤热”——现在哪个词带有“汤”?(赴汤蹈火、固若金汤)
2.理解两组词都是每个小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太阳。
(1)师在两次听写的词中间画为一条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读顺;想一想黑板上画的两条线,你有什么发现?
(3)生读。(提示:大声读、按自己的节奏读)
(4)再问。
生1:两对词的意思相反。
师:泼你一瓢冷水,发现他们的意思相反不难,谁能知难而进,有别的发现?
生2:第一个词语都是形容早上的太阳,第二个词语都是形容中午的太阳。
师:你的思路非常有意思,但是词语弄错了,我是在两个词语之间画了一条线,我说你的思路很有意思,有意思在哪?因为你能够发现词语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你顺着这个思路再琢磨琢磨。相同的地方在哪?
生3:第一对词语都是形容太阳的形状,第二对词语形容太阳的温度。
师:能从不一样的背后看到一样,需要眼力。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两小儿是怎样观察太阳的?
3.走进文章,具体感受。
(1)生读,
(2)师问,指名生读。
一小儿从形状的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生读日初出……大乎另一小儿却从温度测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生读:日初出……凉乎
(1)师问,生齐读。(直接从文章重点入手)
4.明白从同一时间两小儿观察到的太阳特点。
再把“车盖、沧沧凉凉”“盘盂、探汤”看作两组词,谁又能有新的发现?不着急,默读课文。
生1:我发现“车盖、沧沧凉凉”都是形容早晨太阳出来时的形状和温度。
师:一个了不起的发现。用书上的词来说都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1:日出。
师:日始出,是吧?(师板书:日始出)继续。
生:而“盘盂和探汤”则是中午太阳出来时的形状和温度
师:也用课本上的词(日中)板书:日中时。跟他发现一样的,举手。
谁有不一样的发现?一起看黑板,师生齐说板书。问题来了,大家想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太阳,两小儿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为什么?
生:一个小儿观察的是形状,另一个观察的是它的温度。(追问:这叫什么不一样?)观察的角度(高,我看你是两条杠,厉害,表扬时观察生从生实际出发表扬)
师: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观察的结果不同,所以他们观察到的是不是事实?(是)再读两小儿对太阳的观察,特别留意他们对太阳观察的角度的不同。
师问,生读(不需要看书的不看书)一小儿从太阳的形状观察太阳,他发现……另一小儿从温度的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
5.从两小儿观察到的现象到理解他们的观点。
师:同学们同样一个物体,搁在远处看小点?是吗?搁在近处看大点?是吗?师擦“车盖、盘盂”提示:这个位置曾经写的是大的、小的。我请你在这两个位置填上一个远一个近。(过度到两个小儿的观点)
生填。你怎么那么肯定的在这里填了近,远?(引导生说刚刚学的知识点)
生答。
师:常理说,一个热的物体放在远处,你感觉不到他的热,放在近处,你会感到热?是吗?我把它们也给擦了?填远近。
生填。(怎么想的)生说(说得清楚时候因为她想得清楚)
师:一个小儿说,我以日初出(生答)日中时(生答)这是两小儿观察的结论。找出两小儿的结论,自由朗读。
师问,指名读。你有兴趣,不出声地读。一小儿对太阳观察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生答)厉害,我对你搞了一次突然袭击,但是你临危不惧,真好!
师问,齐读。一小儿对太阳观察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
师:谁来读读另一小儿的观点?另一小儿对太阳观察发现?(生答观点)错了,你再听,我再问。(生读)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以对话的形式分解文中重点,便于生理清思路)
师问,生齐读。
师:我们把两小儿的对话全部来一遍。……
二、讲解
1.理解“辩斗”
师:一小儿说日始出时去人近,一小儿说日初出远,这叫针锋相对(板书:相反箭头);一小儿说日中时去人远,另一小儿却说日中时去人近,这叫势不两立。(板书:相反的箭头)到底什么什么时候离我们远,什么时候离我们近,到底两小儿谁说得对?谁说的不对,为此两小儿之间有了一番?(生:争论)用书上的词来说(生:辩斗)师板书:辩斗。请问什么叫辩斗?
生1:争论、辩论。
师:没错,这是字典上的意思。聪明的人能够听话听音。(示意生举手)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2:有争吵的意思。(不错,加入自己的理解,谁还有不一样的理解)
生3:两个小孩为了自己的观点产生的辩论。(没错,联系课本内容理解词语,会学语文的表现)
生4:除了争吵还有争斗的意思。(先做)
2.同桌辩斗。
师:究竟什么叫辩斗?光解释不够,把两小儿辩斗的内容找出来,同桌分好角色,相互之间读一读,感受两小儿辩斗。
同桌用读的形式展示。(提醒生倾听、观察)
生毕,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反问句语气不强?
生2:读出盘盂、车盖;沧沧凉凉、探汤的差别?
生3:加点辩论和争论的意味?
师在每个同学说出建议后,问展示的良两个同学愿意接受吗?结束后愿意把同学们提的建议和意见加到你们再一次的朗读中去吗?
生第二次展示。
生自发鼓掌。(师:这叫进步。请读得好的同学留下。)
2.师生辩斗。
师生合作读,你怕不怕?为什么?对其他同学提要求:不要笑,能做得到的举手,君子一举,驷马难追。对和辩论的同学提要求:不许笑,握手、拉钩。让生分角色)
师用此言差矣、非也非也、非也非也非也、你这个人怎么这样、不和你啰嗦了,就是。这些链接与一次次把观点和理由说得语速更快。情绪更激动。
师:用什么辩?
生1:用嘴辩。(没错,用嘴辩,语言辩,两小儿只是再用嘴巴辩吗?)
生2:请孔子做判别。(只是再用嘴巴辩吗?)
生3: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辩。(高,还用什么再变,用嘴巴辩,用事实辩,还用什么在变?光有事实够吗?)
生4:用理由辩。(用事实、理由辩,还用什么辩?)
生5:用直觉辩。(还用什么辩?)
生6:用自己的学到的知识辩。(用理由辩、用知识辩、更用自己的思考在辩,喜欢两小儿吗?)
4.明小儿形象,全班辩斗。
你喜欢两小儿吗?为什么?(一个接一个的问,了解两小儿的人物形象)
生1:善于观察。 生2 :勇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改变)
生3: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说得好,他们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既然大家都喜欢,全体起立,大家都来做一次两小儿,分角色。孩子没有面对面站立?生:大家准备好了吗?没有,你们和谁辩?一些学学生纠正,师及时表扬。
师旁白。并用曰、不服曰、争辩曰、扯着嗓子曰、不甘示弱,以手相指曰……故……
5.明两小儿观察现象的科学解释
(1)情境再现,师演孔子。
师:这时候,谁来了(孔子)谁知道孔子?(3生答)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文学家来了。小儿,刚才在辩什么?(我和另一个小儿辩太阳在中午离人近还是在早上离人近,)你的观点是?理由是?另一小儿是谁?说说你的观点?理由?你说得也有道理,都多呀,我觉得两个小儿都对。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这个孔子扮演得对不对?(对)依据在哪?
生1:依据在孔子也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用书上的话说)孔子不能决也。(什么叫决)判断、裁决(孔子不能判断裁决谁对谁错,对吗你们失望吗?你们太失望了,一个大家、教育家都裁判不出来,你们太失望了,难怪两小儿笑曰:用手相指,难怪两小儿笑曰:哎呀,说我不多知,说得好,你们多知,你们见多识广,两小儿谁对谁错,谁做我的老师?这位老师,)
(2)你来当当小老师,明两小儿观察现象的科学解释。
生1:两个孩子的观点都不正确,早中,太阳离地面的距离都一样。(你的意思是无所谓远近,那我就不明白,你这样说的话,为什么早上天阳看起来大如车盖,中午小如盘盂?)这是一种视觉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物体群中显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群众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和一角的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太阳看起来大;到了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限的天空变成背景,太阳看起来小。(明白了,原来这是错觉,是眼睛骗了我,但也不对呀,照你这样说,早上和中午的时候应该凉热相同,温度一样,为什么早上我们感觉沧沧凉凉,到了中午却热得探汤)其实造成感觉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的地面温度消失了,所以早上感觉比较凉快,中午比较热,温度的凉与热不能说明距离。(厉害,遇到高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后生可畏呀,三人行真有我师焉。谢谢谢谢郑先生。各位,你们明白了吗?)
四、运用
1.孔子有话说。
其实两小儿辩日,用现代科学来说很简单,但是,各位不要忘了,这事发生在什么什么时候?离现在2000多年了,那时候的古人思考这样的问题,的的确确让他们感觉到很难很难,不但难住两小儿,也难住了孔子,王老师在想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和自己的不能决断,孔子又会怎样想?又会怎么说?拿出笔,找空白写一写,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用文言文写,用孔子曰开头,假如你习惯了现代文,你用孔子说开头。)
孔子们,有话想说吗?
(孔子有话想说)生1:这个问题真是难住了我,我也不知道,知识无穷,再聪明的人也有不知道呀,我们应该努学习,解决更多难题,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嘛!生鼓掌。(好为人师,这就是做老师的毛病)
生2:你们好好学习,长大再来解决。(废话,看来孔子有时也会说废话)
生3:努力学习,科学更加发展。(现代孔子)
……
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学而不厌,悔人不倦,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我们学语文,做人当然需要知识,更需要这样的智慧。刚才这些话谁说的?(孔子)错了,谁说的?(我们)是你们说的,我在想在那个情况下,孔老夫子会不会说你们说过的话?谈谈你的看法。
生1:不会说,没有这些词语。
生2:一部分,鼓励小儿的话会说,现代词语不会说。
一个说会说,一个说会说一部分,想知道王老师的看法吗?真的想吗?
师:王老师,不能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