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工作很努力,每每看到她的样子,一向自以为勤劳的我都惭愧。
有一次我问他:“你这么努力,你的导师(也是老板)一定很器重你吧!”
她皱着眉,跟我说,“好像是挺器重的,也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给我,也常常说我是个好苗子,值得好好栽培,也希望我能继承他的一些东西。但是,我总是觉得,不管我怎么努力,把导师交代的事情完成的再尽善尽美,他对我还是有很多保留,并不是真的那么无私的想传授于我!你能帮我分析一下吗?”
我想了想,问了她几个问题:
“你的导师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吗?”
她说:“挺喜欢喝茶的。”
“那他喝什么茶呢?”
“茶我不懂,具体不了解。”
“除了日常的学习,你们平时有什么交集吗?过年过节你和导师互相有什么表示吗??”
“很少有交集,各忙各的事。过年过节我们除了正常的项目费用,导师一般会给我们打个红包,发些过节费。”
“你一般都怎么表示呢?”
“我的表示?有红包拿肯定是很开心了……”
显然她并没有理解我的意思。而从她的描述中,我大体推断出,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我想起了两个师徒间故事:
第一个故事:
黄胄史国良师徒当代画家二人,黄胄从不带徒弟进画室,唯独带领史国良进来,算是得到了真传。有人曾质疑问过为什么只有史国良特殊化,也有很多人跟史国良说:你都已经得到真传了,好好画吧,你画出来的驴一定能超越你师父。
史国良不赞同,“师父如此用心良苦的教我,我只学师父的技法,以后我绝不画驴。”
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抢师父(及后代)的饭碗,也不去挑战师父的光环,打消师父的顾虑;可见他的心胸和境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史国良得到了真传。
后来,史国良一直恪守自己的承诺,他出家去了西藏,在西藏潜心画画,技艺日益精湛,现在他的画百万难求。
第二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去慕名武当山拜访一位很有名的禅师。
老师初次见到他的禅师,感觉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精神矍铄,非同寻常,但是衣着并不干净整洁,年轻人问:师父,现在我的师兄有多少人?
师父以为年轻人在试探他,很骄傲地说:“有150多个徒弟,最长的有40多年了。”
年轻人露出了很复杂的表情,当天晚上,他等师父休息后,悄悄地把师父的衣服都洗干净,第二天师父非常的吃惊,也很感动,带徒弟这些年,这样做的不多见。
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上山向师父求教,学艺,因为每次求学不易,所以每一次他都很珍惜,都会反复实践,把师父所传授的东西深深吸收。
师父待他非常用心,将心比心,他每次也都会走心地观察自己能为师父做些什么。师父在山上吃饭食材有限,他就想办法给师父背食材上山,还变着样给师父做;每每观察师父需要哪些东西,他也想办法给师父弄到;对师父安排下来的事情,师兄们都找借口不愿意付出,每次他都能扛起重担,毫无怨言。
没几年,他已然是师父最“偏爱”的徒弟,得到了很多师父的“真传”,师兄们对他都非常“嫉妒”,却也不敢抱怨,因为,论付出,他比所有人的付出都更多。
师父临走前,召唤他,他排除万难请病假陪着师父,师父倾囊教授,并告诉他接下来要继续“拜师”深造,更上一层楼。他按照师父的指点,最终成为了一界宗师。
两个故事讲完了,朋友若有所思。
几个月以后,她梦想成真,升了职,收入也比原来高了许多,同时,她也开始自己带学生。再见面的时候,她说,“现在的学生,那里是“学”,基本上都想“抢”,都是虎视眈眈的盯着老师的成果,恨不得一天学会就去独立门户,这样的学生谁不防着呢?人心都是肉长的,得先想想怎么为老师付出,再想有所得,付出到了怎么可能不传你真东西呢?”
说到这里,我们相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