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闫安;学号:21021210921;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嵌牛导读】
改编自赛珍珠的普立兹奖小说,是好莱坞在三十年代开始注意东方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影片虽是描写中国农村夫妇的悲剧故事,但主角均由美国人扮演,导演悉尼.弗兰克林也采取西方古典电影的风格来处理,在制作上相当严谨认真。剧情描写保罗.茂尼与路易丝.莱娜本来是贫困的农民,面对饥荒的威胁甚至以烤土充饥。后来茂尼得到了一笔财富,竟整天花天酒地迷恋情妇,莱娜只有发挥贤妻的耐性期待丈夫浪子回头。今天看来类似故事已显得老套,但本片的拍摄与特技表现杰出,路易丝.莱娜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嵌牛鼻子】人生指引
【嵌牛提问】读完本文,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年轻人,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嵌牛正文】
影片的作家赛珍珠从小就与做传教士的父母生活在中国,虽是一外国人,但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相当的了解,通过王龙一家的局部描写也反衬出了土地与农民的关系,民生与自然环境的纠结,朴实的农民对于自身发展和与环境的拼搏,影片中暴雨前抢收小麦和应对蝗灾两场戏,看得人惊心动魄,真实的还原了中国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与对抗环境的拼搏。而影片中好吃懒做的王龙的叔叔,在闹饥荒的时候故意把邻里乡舍引到了王龙家去抢吃的,却最终发现锅里煮着泥土。在大家积极应对蝗灾的时候,他却躲了起来,认为大儿子理论不行,蝗灾不可战胜;而当大家取得胜利时,他又跳出来说书上早就有方法,明明什么都没做却喊自己累坏了。这种见不得人好或是马后炮的人不能说是中国农村特有的现象,但也的确是比较常见。
影片中阿兰再次回到老东家是抱着自己的儿子,儿子穿着红棉袄、红裤子和虎头帽,而这一切她早就计划好了,只想风风光光带着一家人回到曾经呆过的地方,让那些曾经在她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看看她阿兰也有出头一日。这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也让阿兰的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尽管影片《大地》是由美国人拍摄的,但拍摄人员在美国的土地上租下了3000亩土地、打了中国式水井,架起了中国式水车,盖起了中国式农舍及河畔洗衣台,中国式城市豪宅,从中国带去了两头土著牛和其它相应的道具,在异国他乡完全找到了中国土地上民生情景,如果不是影片中高鼻子蓝眼睛的人做演员,以及西方人的口语习惯,绝不会让人能想到这是外国人拍的影片。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是吃了吗?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吃饱是头等大事。送别时说慢走。
影片中逃难蝗灾的描写,在电影一九四二里也有详细描写,前者只是通过一些细节来做了描写,让人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没有经历过饥荒的我们来说,更要明白幸福生活的珍贵,更加勇敢的去奋斗。而后者更加具体,几乎是全片都在讲述逃难。这是一段悲伤的过往,历史上发生在中国的饥荒有很多次,饿死了很多人。看完以后心情很沉重,很绝望,里面的许多场景让人触目惊心,影片中包含一些政治色彩,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天灾无法避免,而采取何种方式去应对它,却往往会让结局不同,影片就像一块烧红的烙铁,不用刺在身上,光是看见,就足以让人产生一阵令人胆战心惊的灼热感。
陕西作家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也描绘了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农民有了钱以后就会想着买更多的土地,而故事也在这片黄土地上展开。它是一部时跨半世纪的「文化秘史」,更是中国浮沉年代下的命运众生相,刻画了世道人心,命运无常。也包括了余华笔下的活着,都是讲述那一段苦难的历史,以及那段历史下的芸芸众生,深刻的展现了人物故事的悲剧性,在一个个“伟大”的时代中,人是如何的努力也难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人的徒劳,人的无奈,人的卑微的欲求——活着,是如何的被践踏。看完后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电影大地没有多少政治色彩,影片中虽然没有诗书礼仪的教化,但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朴实勤劳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搏击、对土地的热爱描写的板眼鲜明,影片中的背景音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和凤阳花鼓、琵琶弹奏等无一不是中国的特有的民俗,人们对土地爷崇拜的同时没有忘记自我的拼搏。
虽然于1937年成片,时至今日仍然值得热爱土地和生活的中国人再次观看和赏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