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憾真的是坏事吗?
“我的孩子做作业不认真,我的孩子在学校总被欺负,我的孩子孩子成绩不佳,让我觉得很丢脸......”在很多母亲眼里,这似乎成了孩子的大缺点,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更加优秀,但真的很难想象,面对一个有妥瑞症的孩子,一个母亲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
什么是妥瑞症?在常青藤组的第一位分享人张旭兰的这张ppt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如果,我是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作为父亲或母亲,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母亲的接纳和调整度会好很多吧,母亲和孩子之间本来就是原生的链接,无论孩子怎样,母亲一般都会选择不离不弃的态度,但比起电影中的母亲,你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如同正常孩子一般看待吗?如果他在你心中就是低人一等,孩子是否也会潜意识接收母亲的态度?
在工作中,见过这样的母亲,她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某方面的缺陷,比如说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情绪失控等,于是她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心态,她也会帮助儿子给别的孩子解释,“你们让着他点,我儿子天生就是......”在一次孩子情绪失控之后的交流中,母亲依旧把责任推给老师不够体谅她的儿子,甚至教育别的孩子不让着他的孩子,另一位母亲突然问了她一句话:“你为什么总把你儿子放在弱者的位置上呢?孩子在一起打闹本来就很正常呀!”
关于母亲的定位与角色,无论是理论的学习或者见过很多的母亲都很难替代的是:作为一个母亲的经验!会有一个怎样的小孩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他长什么样?健康吗?聪明吗?他的性格怎样?常常听母亲说,“他的性格和我真的和我大相径庭啊!我是怎样怎样的,而他#$%^&”,说实话,太多有点“小麻烦”的孩子身边总会站着这样的母亲,她们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补偿到孩子身上,或者她们要求孩子某方面做得和她们一样优秀,再或者她们把自己的阴影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于是变成孩子沉重的负担,当我观察身边的母子搭配,发现来到我们生命中的孩子,常常有着和我不同的特质,比如说一个情感型的妈妈和一个思维型的孩子,孩子的到来很多时候恰恰如同镜子般照耀着我们优质的部分,但也照出我们阴影的部分,所以,母亲对待自己的态度,几乎决定了她会怎样看待以及培养自己的孩子,而电影中的男主无疑是幸运的,他遇到一位懂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态度深深的影响了他,在常青藤组的分享者李宛秦的分享中,提到母亲的几个特质:
担当
爱和陪伴的能力
理智
永不放弃的强大意志力
实干精神
足够的边界感
正念
这也让我想到以下这几首诗,说到爱与爱的能力,弗洛姆的书《爱的艺术》阐述得非常充分了,在李宛秦的分享里也提到爱的关键词,爱,是人和人之间彼此的激发与互动,它激起了人心灵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并与对方分享,我想这是电影中最为出彩的部分之一。
爱
---------罗伊*克里夫特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
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
还因为
为了你,我能做的事
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
我最真的那部分
我爱你,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
如同阳光穿越水晶般容易
我的傻气,我的弱点
在你的目光里几乎不存在
而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
却被你的光芒照得通亮
别人都不曾费心走那么远
别人都觉得寻找太麻烦
所以没人发现过我的美丽
所以没人到过这里
而爸爸的爱略有不同,爸爸的爱一般来讲是有条件的,这也是父母功能分化中重要的部分,在弗洛姆《爱的艺术》中: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亲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有条件的父爱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很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与努力的支配。
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人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
在张亚红的分享中结合自己的体验,分享了父亲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传统型父亲,父亲职责,父性力量的缺失,最为重要的是父亲与儿子的和解,当父亲接到儿子的求助电话时,火速赶到现场,对儿子进程支援,而父亲用了自己的社会化能力帮助儿子解决了考场的麻烦,在烧烤的现场,父亲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愧疚,终于说出了妥瑞症可能是自己遗传给儿子,儿子的怨气也一下子烟消云散,到此父子和解。
一个成熟的人,是这样的一个超级矛盾体,理性与感性兼备,在电影里,男主与父亲的关系值得细细回味,而在我们的成长中,又是怎样的进程?我们内化了或者说整合了哪些部分?又有哪些部分依然是分裂状态,就算父母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的“缺憾”相处,但成年的我们要试着这样关怀自己。
二、几个有意思的概念
“勇士队”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还是很重要的情感路径与链接。
过渡性客体: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之间所体验到的中间领域。布莱德常年的同伴——妥瑞症,作为一个过渡性客体,一直陪伴布莱德的成长。
布莱德将妥瑞症人格化,只有将那个被排斥,被嘲讽,被骂怪胎的部分分裂出去,以自己去劫难他的方式与它共处,才得以使自己核心的部分不因被攻击而溃散。
我们最终要从这个过渡性客体的保护中走出来,而父亲的不接难甚至攻击性,阻碍了这个过渡性客体与自体的融合,直到,布莱德主动去挑战父亲不能面对的那个雷区,并完成最终的和解。
第二次约会综合征,当女朋友跨过妥瑞症,接纳布莱德这个人的时候,这个真实的人的虚弱感却恰恰暴露出来,因为那个与“同伴”和平相处的背后,是不得不互相依存的虚弱感。
在张旭兰分析的这部分里,看到她对于客体关系更为细腻和专业的解读,这实际上也提供了我们自我融合之路的一些路径,我们需要在具备一定的力量后,主动与那些分裂的部分和解,并成为我们自体的一部分,而爱情的出现,那句姗姗迟来的“我爱你”,更是一份更深的开放与接纳,在若水组的讨论中,我们也提到,当一个人完成初步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之后, 亲密关系的到来会更深的挑战着我们的自我接纳度,因为在亲密关系中,涉及到原型中阴影的投射,同时也是当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相遇之后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的一种更深整合,也联想到一个事实就是,如果我们身上带着某种“缺陷”,而对方的依旧接纳,一般都是发生在更深心灵层面的碰撞,那样的情感更加坚固。
三、情感的激发
在王莉玲的分享中,有好几次都很感动,一个妥瑞症患者的自述,当视角转到“我”的这个身份,一下共情到电影中的这个人一路上有多么不易,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师路上的挑战以及信念更加坚定的过程,因为经历过,方能更深的共情每一个学生的状况,这些恰恰是一个老师最棒的部分,我想王莉玲同样作为一名老师,能发自内心分享出这番获奖感言,也是结合了她在共情学生过程中的真情实感,这是最感染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