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元朝诗歌
词起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原本是一种通俗文学。五代、两宋文人学士作者日多,体裁日益严格,对于音律修辞,亦日益精求,这种“雅化”的情形发展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的时候,算是达到了顶点。这样一来,原本起于民间、流传于歌人口中的词,变为了专业词人们的禁脔,通俗的歌词,变为雅正典丽的美文,不仅广大民众看不懂、唱不来,甚至连一些不太精于词学的文人,也很难染指了。于是,词逐渐同民众隔离,活泼的生机是越来越少。
但是,处在词的僵化与形式化的局面下的都市歌女伶工们并不会就此闭住了口,因为她们仍旧要卖唱谋生,要歌唱以寄抒情意。歌女伶工们播于管弦,出于歌喉的歌词,与音乐的关系历来十分密切,从北宋末年开始,金人进入中原,接着又是蒙古人的南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大批新乐器与新歌曲输入中原,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词自然无法合奏,制作新声新词势在必然。而蒙元入主中国之后,汉人受到残酷压迫,汉族文人地位低微,部分人从旧的思想和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在旧的“俗词”中寻变化,在新起于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然后再让乐师来正谱。随着加入的作者日增,曲调日富,前人所视为卑不足道的市民文学,又大大地发展起来,逐渐代替了日趋僵化的美文地位,于是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曲”诞生了。
“诗庄、词媚、曲滑”,新生的元曲在格律上比诗词更灵活,语言表达更接近民间口语,情调多带戏谑之风,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出了独有的特色。另外,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元曲其实包括杂剧与散曲两个部分,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而散曲才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蒙元北曲声韵使用的是北方语音系,没有入声韵,这与通常用在诗词中的吴语为中心的南方语音系四声有较大差别。南方地区则较多地保留了古音,保存了入声,所以南曲的用韵较为接近诗韵,和北曲不尽相同。南北音长期较量,等到了明朝,最终竟落足到了对文学复古不同径路的思考之上。
曲的韵部与诗、词各异,用韵方法也有不同,主要有两点:赘韵和重韵。曲中用韵本来就密,有些曲家犹嫌不足,在不须用韵的地方也用了韵,叫做赘韵。赘韵发展到每句都用韵后,有的人又开始在句中用韵,叫作暗韵。赘韵和暗韵相结合达到一句两韵的,便叫作短柱,是很难创作的。重韵就是同一字在一首曲或一套曲中不止一次地被用作韵脚。这在诗、词中是忌讳的,在曲中却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