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讲座中,听周士渊教授提到了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了以后回味一下,感觉很不错。在这里分享一下。
高效能人士,其实就是杰出人士或者优秀人士,他们都有一些共同习惯。这些习惯应该是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也是取得成功的基础。看看都有什么,既然知道了,咱们就听话照做,坚持到底。
习惯一 · 积极主动
这说的是一种态度。人的效能受心境、环境、情绪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自己能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很重要。是积极主动,迎难而上,还是消极被动,回避退缩,这直接决定事情的成败和最终结果。
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是人类的四大天赋,也是职场人士天然具备的重要资源。但是,只有通过运用高效能的思维框架(例如区分关注圈与影响圈),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
如何扩大你的影响范围?这个问题还可以写上一篇。
习惯二 · 以终为始
总是感觉与我一直推崇的逆向思维差不多。先设定目标,倒推时间,按照节点逐项完成任务。所谓千里之行始于向目标前进。
以终为始是一个人应有的职业习惯。以终为始的基础是想象力——设想的能力、看到愿景的能力、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目前无法用眼睛看到的事物的能力。以终为始意味着,每天、每个任务、每个项目开始之前,你都要对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即愿景),然后再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去实现它。机构愿景或者企业愿景有赖于具有个人愿景的人去落实。本讲帮助学员建立个人愿景和制作个人使命宣言的技巧。
习惯三 · 要事第一
听到过小和尚的故事,往碗里先放鸡蛋,以后还能放沙子放水。如果先放了沙子,鸡蛋就放不进去了。生活也是一样,先做最重要的事。不能穷忙瞎忙。
为了生活更加平衡,有些事情不做也是可以的。必要时也可以拒绝。但是哪些事情必须首先去做,哪些事情可以延后,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优先事务?要掌握优先处理要事的技能。
人们普遍的习惯是急事先做。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不紧迫。
目前在培训市场上流行的时间管理课程,属于传统的第三代时间管理理念。传统时间管理的理论,以时间、规划、控制、效率为重点,讲求事半功倍,属于一种强调效率和控制的思维。七个习惯课程讲授的有关时间管理的全新思维方法,是一套讲求关系建立,不注重行事日程的思维方法,它属于第四代时间管理理念。
可以设想这样的情境: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时代,当两个目标乃至数个目标同时存在时,那么这些目标的优先级该怎样安排呢?换句话说,有限的时间资源究竟该优先给予哪个目标呢?
要能确定什么是要事,知道什么是要事,就要先完成要事。这里需要对时间有科学的安排。
习惯四 · 双赢思维
互利互惠互利共生,合作共赢,这是生存准则。自私自利肯定不能长远。
思维是在一切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寻求互利的一种思维模式。怎样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同事之间是否真心乐于分享?跨部门之间的协作是否以利人利己为目标?这些都是每个类型的组织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双赢品格是双赢人际关系的基础。双赢品格特征是: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态。任何有成就的组织,都焕发双赢品格的光芒。
习惯五 · 知彼解己
先主动积极的理解别人,再让别人来理解自己。这是正确的沟通方法。
自传式回应是每个人都有的弱点,也是组织机构缺乏执行力的主要原因。要建立“以寻求理解为宗旨去聆听别人的习惯”。聆听的目的不是为了“回应”而是为了“理解”对方。
习惯六 · 协作增效
协作增效又称统合综效。
协作增效是建设性合作的习惯,意味着你能与他人共同创造一些个人单干时达不到的业绩。协作增效的实质是重视差异、尊重差异、建立优势并弥补弱点。人们一旦经历了真正的统合综效,他们就不再放弃。
在你能充分利用他人的优势之前,你首先要承认并尊重他们的差异。
珍视差异并不代表全盘接受或认同。“有分歧才有收获”,要能创造性的利用彼此差异、寻找第三替代方案的“解题模型”。
习惯七 · 不断更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什么是持续更新的习惯
2、什么是人类的四大天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