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贺子珍终于踏进了她几十年来魂牵梦萦的北京城,她走过雄伟的天安门广场,走过巍峨的人民大会堂,走过毛主席纪念堂,心情激动地献上了一个桃形绢花编成的花圈……
图| 孔令华、贺子珍、李敏在毛主席像前合影
在花圈的缎带上面,赫然写着这样的字迹:“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诚然,贺子珍同毛泽东曾经一起战斗、生活了10年,她无愧于毛泽东战友的称号。
“今后,我们就一起战斗吧!”
1984年4月26日,贺子珍逝世后,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广播了她逝世的消息。当天,北京多家报纸都刊载了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这则消息,并且刊载了一张贺子珍的照片。想起这位革命老人的一生,人们不禁热泪盈眶……
图| 贺子珍去世
贺子珍同毛泽东之间的缘分始于井冈山。1909年,桂花飘香的时节,贺子珍的父母为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取名为“桂圆”。贺子珍长大后,觉得“桂圆”这个名字太过绵软,便改成了“自珍”。工作之后,又把名字写成“贺子珍”,并沿用下来。
在永新,贺子珍出落得十分秀气,皮肤白嫩,身材苗条,眼睛乌黑明亮,性格活泼,在上井冈山之前便有“永新一枝花”的称号。
图| 贺子珍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在袁文才的介绍下,毛泽东得知这样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竟会有如此年轻的姑娘,而且还是井冈山的“头面人物”,毛泽东心中十分诧异。
袁文才介绍完这位永新的女干部之后,毛泽东望着眼前只有18岁的姑娘,走上前去握住她的手,爽朗地笑着说道:“是嘛,我还以为她是你的女儿,或者是哪位同志的家属呢!今后,我们就一起战斗吧!”
毛泽东率领的革命队伍渐渐在井冈山立住脚跟,同袁文才、王佐的队伍开始了共同的战斗生活。
图|袁文才和王佐
闲暇时,毛泽东有时会同贺子珍聊聊天。交谈中,毛泽东得知了贺子珍的身世,被她的革命精神打动,而贺子珍也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的奋斗经历,心生敬仰。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世,使他们的心灵引起了共鸣。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毛泽东主动对贺子珍谈起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言语间神色逐渐黯淡下去:“我已经35岁了,结过婚,妻子和3个孩子都留在湖南老家,我与他们失去了联系,远隔千山,杳无音信,不知他们是死是活……”
图| 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合照
此外,毛泽东还告诉贺子珍,他听到妻子杨开慧的多种传言,有的说她被国民党抓走了,有的说她早已不在人世,不知是真是假。那次的交谈之后,毛泽东的真挚和坦诚,深深打动了贺子珍。
后来,贺子珍看到毛泽东工作繁重,生活上没人照顾,便默默承担了这一任务。这时候,她对毛泽东除了敬佩、同情,又加上了一层怜爱之情。
图| 毛泽东
渐渐地,两个人走在一起了,他们的婚事办得很简单,大家简单准备了几个菜,一起吃了个饭,就算是结婚了。婚后,毛泽东与贺子珍相敬相爱,相互关心体贴,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一生做过的最让她后悔的决定……”
井冈山之后,贺子珍陪毛泽东经历了艰难的长征。为了照顾毛泽东,贺子珍总是默默去做她能做的一切工作,抽空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帮毛泽东抄写电报,整理文件,从没有过半句怨言。
图| 贺子珍和毛主席合照
后来在贵州盘县的时候,贺子珍的头部、背部不幸遭到敌机袭击,受伤地方有十四处之多。但是,长征途中医疗条件有限,医生无法将贺子珍头骨和肌肉中的弹片取出,弹片不得已只能留在体内。
没多久,贺子珍受伤的消息传到了毛泽东那里,他马上把自己的担架调了过去,帮助抬贺子珍。直到贺子珍负伤后的第三天,毛泽东终于抽出时间,他急忙骑马前去探望。
图| 红军长征路线
毛泽东快步走到担架前,弯着腰仔细查看贺子珍的伤势。贺子珍的头部、脖颈和身上缠满了绷带,脸色苍白,毛泽东酸楚,拉着贺子珍的手,半晌说不出话来。
贺子珍不愿连累大家,请大家把自己留下来。毛泽东听后,为她拉好被子,细心劝慰道:“你不要想那么多,绝对不会把你留下的,就是抬也要把你抬到目的地,你安心休息吧。”
在当时的形势下,贺子珍如果留下来伤情很可能被耽误,性命不保。正因如此,贺子珍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总会动情地说:“是毛泽东救了我的命……”
图| 毛主席和贺子珍合照
毛泽东对贺子珍的情意真挚,他说自己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落过泪。一是听不得穷苦人的哭声,会不忍;二是舍不得通讯员的离开;再就是在贵州的时候,听到贺子珍负了伤,要不行了,他掉了泪。
贺子珍始终把自己看作红军中最普通的一员,从未因毛泽东的地位搞特殊化。除了无微不至照顾毛泽东的生活之余,贺子珍与战士们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对此,毛泽东深受感动。
图|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
后来,红军到达陕北,中国的政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贺子珍的思想也渐渐发生了转变,虽然外表温柔,但贺子珍却极富个性。她不愿意再继续当家属,希望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由于长征途中留在体内的弹片,贺子珍遭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贺子珍不顾毛泽东的挽留,决心要去苏联,她觉得去那里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学习。
但是,当时的贺子珍哪里想得到,这一去就是9年的漫长时间,而她这一次的任性和冲动,将是她一生做过的最让她后悔的决定……
图| 贺子珍在苏联时的照片
一直到1947年,贺子珍才带着女儿回到祖国。回国后,贺子珍得知自己当年离开后,是毛泽东替她照顾母亲的生活,并在母亲去世后为她立碑安葬,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贺子珍由衷地感谢毛泽东对她母亲的照顾,感谢毛泽东代她尽了做女儿的责任。
1949年夏,贺子珍作为南下干部被任命为浙江省妇联主席。作为革命老同志,贺子珍参加过长征,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历尽艰辛,身体也埋下了多种病根。
图|1947年,贺子珍回到祖国,李立英(后中)携小女儿贺小平(前左三)到哈尔滨看望贺子珍和李敏(后左一),前左四为李六如夫人王美兰
在杭州居住期间,贺子珍身体时好时坏,很难正常工作。这时,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贺子珍在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陈毅,得知了她的近况后十分担忧,将她调至上海市委组织部。
陈毅很关心贺子珍的治病和生活,上海市委请了著名的神经科专家为贺子珍治病。此外,为了使贺子珍的身体尽快得到康复,陈毅还多次安排她去青岛、庐山等地疗养。
图| 陈毅
在上海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信劝贺子珍不要抽烟,好好吃药,要爱护身体。此外,毛泽东还曾交代陈毅,贺子珍在上海的开销,从他的稿费中支付。但是,陈毅听后却哈哈大笑,爽朗地回道:“我们上海养得起一个贺子珍!”
“你这几年生活得怎样?身体都好吧?”
曾志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在井冈山时期共同的老战友,建国后,她曾同毛泽东提起贺子珍的近况。谈话间,毛泽东的眼角一度湿润,最后用低沉的声音对曾志叹息道:“唉,我们是十年的夫妻哟……”
图| 曾志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庐林别墅幽静的内厅里,静神凝思,而此时的贺子珍正闲居在南昌。一天,贺子珍突然接到通知,上级请她上庐山,贺子珍以为是去那里修养,就随着派来接她的汽车走了。
到了庐山,贺子珍被领到一间屋子,此时毛泽东正在大厅踱步,回首间看到了蹑手蹑脚走进来的贺子珍。刹那间,两双眼睛突然碰撞在了一起,两个人几乎同时陷入到无法言说的情绪当中……
图| 美庐
这次的见面贺子珍事先并不知情,见到毛泽东的瞬间,眼泪夺眶而出。毛泽东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尽可能平静地说:“子珍,我对不起你……”贺子珍打断了毛泽东,抢在前面说:“是我不好,那时太年轻,太任性,要是听你的话不去苏联,也……”
贺子珍没有再说下去,毛泽东也没往下问。贺子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能见到毛泽东,只是一个劲地哭。毛泽东便温和地劝她:“我们好不容易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
图| 毛泽东
就这样,毛泽东和贺子珍隔着一张茶几,在两把藤椅上坐下来。他们互相询问了双方的近况,毛泽东望着贺子珍,轻声问道:“你这几年生活得怎样?身体都好吧?”
贺子珍努力平复下了情绪,仔细打量着毛泽东,回答道:“我好多了,你的身体倒大不如前了。”毛泽东摆摆手,说道:“66岁了,老了!忙呀,比过去打仗还忙!”
二十年不见,贺子珍觉得毛泽东有些陌生了,苍老了许多,她知道这是因为他终日为国家大事操心的缘故。那天,他们在一起谈了一个多小时,谈话的过程中,贺子珍的情绪很激动。
图| 贺子珍
谈话结束后,毛泽东嘱咐水静,请她注意贺子珍的情绪,将她安全送下山,下山以前一步都不要离开。贺子珍前后在山上一共待了三天,只见过毛泽东一次,水静全程陪同在她身边。
第二天早上,水静和朱旦华领来一名工作人员走进贺子珍房间,工作人员很有礼貌地对贺子珍说:“毛主席有事已经下山。”听说毛泽东已下山,贺子珍也就随着水静等人上车回了南昌。
但是,贺子珍怎么都没有想到,22年的阔别和等待,只盼得一个多小时的晤面,而庐山这次的匆匆一别,竟成了他们的永诀……
图| 水静
“我想去北京,想去瞻仰主席的遗容,想看看天安门……”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得知这一消息的贺子珍却表现的异常镇静,贺子珍的孩子们知道,妈妈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藏在心里,饱经忧患的她早已变得更加刚强了,而对于毛泽东的思念,已经铭刻在她的心里,永远不肯抹掉了。
1979年,贺子珍被增补为政协委员,尽管此时的她已经俨然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外形上已经衰老,身体也不是很好,但贺子珍心里想要为人民做些什么的雄心壮志,依然未减当年。
图| 贺子珍
贺子珍心中始终有一个未了的心愿。于是,当上海市委的领导人再一次前来看望她的时候,贺子珍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我想去北京,想去瞻仰主席的遗容,想看看天安门……
党中央批准了贺子珍的请求,在毛泽东逝世三周年之际,贺子珍被用专机从上海接到北京。就这样,贺子珍第一次踏上了首都的土地,第一次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瑰丽……
图| 北京天安门
到北京后,大家担心贺子珍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情绪过于激动会造成身体不适,导致后续恢复起来更加的困难,所以都不希望她去,可这是贺子珍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怎么能不去呢?
贺子珍被安排住进301医院的高干病房,大家让她先养好身体,然后再去。为了尽快见到故人的遗容,贺子珍每天坚持治疗和锻炼,还坚持着天天看报的习惯,以便及时了解时下的热点。
图| 贺子珍和孔冬梅合照
身体刚有好转之后,贺子珍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去毛主席纪念堂的请求。大家没有办法,只能要求贺子珍尽量缩短停留的时间,以此尽可能控制她的情绪,以防陷入过度的悲伤。
为了不让妈妈悲伤,李敏告诉贺子珍,灵堂是非常庄严肃穆的地方,不允许发出声响,千万不能哭。贺子珍点了点头,她一向是最遵守纪律的,这话她一定听。但是在临出发前,贺子珍还是向护士要了一条手绢:虽然承诺不哭,但万一实在控制不住呢?
图| 贺子珍
“姨妈,这里不许哭的,千万不要哭”
就这样,贺子珍坐着轮椅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她从正门进入的第一眼便就看到了毛主席的坐像,眼眶立马含了泪。紧接着,贺子珍被推进灵堂,看着眼前的景象,贺子珍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推着轮椅的护士听到了贺子珍哭出的声音,马上在她的耳边说道:“姨妈,这里不许哭的,千万不要哭。”贺子珍听见,马上咬住了带来的手绢,停止了哭泣,但眼泪还是模糊了贺子珍的眼睛。
图| 贺子珍与李敏、孔令华在毛主席纪念堂外的合照
按照原定计划,贺子珍没有在毛主席纪念堂停留太久,但这次的瞻仰却让她十分难忘。回到病房后,贺子珍和大家一起讨论天安门是多么的宽广,人民大会堂是多么的雄伟,人民纪念碑是多么的巍峨......
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陪着贺子珍来上海的医生和护士们陆续返回上海,贺子珍的身边只剩下了服务员,后来服务员也走了,贺子珍渐渐开始吃不好,睡不好,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贺敏学希望妹妹能回上海,他觉得贺子珍在上海能住得更加舒服,能得到更好的照顾。在贺敏学的劝说下,贺子珍决定回上海把病治好。就这样,贺子珍在北京住了一年多,又再次回到了上海。
图| 贺敏学
1984年4月9日,怀着对毛泽东的思念,怀着对人民的爱意,贺子珍永远地离开了。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是简朴的,同时也是隆重的,规格很高,许多党中央的负责人都敬献了花圈。
贺子珍遗体火化之后,中央专门派了一架专机,将她的骨灰运送至北京,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至此,贺子珍走完了她坎坷而不平的一生。
图| 1984年贺子珍去世,家人及生前战友参加骨灰安放仪式
纵观贺子珍的一生,她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按照党的要求,默默做了一些平凡、细致的工作,值得人民永远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