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每个优秀的人都在历史留下了佳话传说。除了诸葛亮,司马懿这些智慧的传说以外,还有一个大智慧的人被我们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这个人就是刘晔。
刘晔字子阳,淮阳郡成德县人,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汝南郡人许劭是公认的会识人才的人,这时正在扬州避难,称赞刘晔有辅佐天下的才能。曹操都刻意找过他,足以证明许邵识人的能力和刘晔的才能与智慧。
如果给三国谋士进行一个排名的话,那么第一非刘晔莫属。刘晔是谋国高手,诸葛亮是治国高手,司马懿是谋事高手。史书说如果刘晔有一颗诚恳的态度,那么成就的事业,圣人都比不过他。
那么我们从何得知刘晔的智慧与才华呢?历史已经久远,我们只能从史书记载中寻找一些答案,这个被遗忘的谋士,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希望能吸取一些有用的知识。以下刘晔的几个计谋案例。
一刘晔评孟达,充分显示刘晔的远见卓识和独特的识人眼光。
孟达以前是蜀国将军,因为和副将刘封有矛盾,经常受到刘封的欺辱,有一次刘封率军攻打房陵,孟达就带着军对投靠了曹魏,那么有有就那么纳闷了,孟达是将军还能被副将欺负么,刘封是刘备的干儿子,刘备在荆州能站稳脚跟,刘封功不可没。在公司,老板的亲戚没有权利,你也得礼让三分,所以亲戚越多的公司,越没发展前途,中国最爱搞裙带关系了,你在有能力也没有人家的亲戚的亲近,韩非子在八奸一文中,就狠狠批判了这一现象。
孟达仪表堂堂,气宇轩昂,深受曹丕看重。经常和孟达同乘一辆车子,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之后合并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让孟达为太守,军事行政一把手的封疆大吏。现在人说你得形象价值百万,这是个看脸的社会,你给别人的印象如何,就决定你在别人心中的价值,那些坑蒙拐骗的人,都是西装革履,说着高大上的语言,在人们心中树立专业的形象,以此在你心中树立权威。
刘晔对曹丕说,孟达这人不靠谱,有侥幸取利之心,倚仗才智,喜欢权术,没有感恩之心。新城这个地方,和刘备孙权的地方接壤,一旦形势有变化,这个货就会产生危害。后来果然如此,又按地里想投靠蜀国,被司马懿给弄死了。
看人不能看表面,要看人心和行为。刘晔对孟达的分析真是有先见之明。越华丽的表面,越掩藏不可见阳光的心。生活需要谨慎思考,不要轻易去相信一个人,也不要轻易去否定一个人,从行为去推测人心。
二刘晔说吴蜀之战,充分显示了刘晔分析形势的能力
吴楚之战前,孙权弄死关羽,曹丕想知道刘备会不会攻击孙权,大臣们都说刘备弱小,名将刘关羽一个,军队也被消灭了。蜀国都在恐惧中,不会攻击孙权了。唯独刘晔认为,蜀国弱,刘备想要用武力来加强自己,吞并东吴,而且刘备和关羽感情深,不出兵为关羽报仇,不能显示自己的仁义。
真想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多数人处于盲从状态,曾国潘就说过谋不可与众,群体来拉低众人的智商。当多数认为不能干的时候,你干了你就赢了,多数人认为能干的时候,你干了,你就输了。
后来,孙权向魏称臣,言辞非常卑微,还将于禁等人送还,大臣们都祝贺,唯独刘晔把事情看的很清楚。刘晔说一 孙权投降一定是内部发生了危机和外部受到了侵犯的危机,二防止我们趁火打劫,又加强自己的地位。三吴蜀俩国依靠地利相互为援,牵制我们。四吴国从外攻击,我们从内攻击,不出十天就可以灭了东吴,然后灭了蜀国。刘晔建议不接受投降,出兵攻击东吴。曹丕不听从刘晔建议,接受孙权投降
内斗一直是自取灭亡的根本,很多公司内部一直纷争不断,消耗了资源,浪费了时间,最后管理成本不断增长,效益日渐萎缩。最后只能以倒闭收场。普通家庭也是如此,家里吵吵闹闹,无心守护家庭,无法安心工作,以至于家庭越来越不幸福,陷入贫困之中,无法自拔。
后来曹丕赐封孙权为吴王,表是尊礼,还加了九锡,九锡是很高的荣耀,意味着离皇权只差了一步,刘晔反对封孙权为吴王。刘晔说,民众畏惧曹魏,孙权官职低。他们不能一起谋事。可以封他个将军。你封他个王,等于让人听命于他,让他可以合谋,壮大他的实力。曹丕不听,找孙权要宝贝,东吴谋士认为不应该,孙权说东吴现在需要依赖曹魏,那些东西就瓦片一样。吴蜀之战后,吴蜀又联合了在一起,来图谋曹魏。曹丕打算讨伐东吴,刘晔又提出反对意见,说东吴刚打了胜仗,士气正盛,可以以一当十,上下齐心,不要着急攻打,曹丕不听,最后失败而归。
名声大的要限制他的名声,职位高的要限制他的权利。名声意味着权威,萧何自污就是如此。名声可以带来众人的盲目信从,如果他搞破坏,众人也会一起搞,这就和破窗理论有些相似。
三公孙渊事件前后,就显示了刘晔强大的权谋预见能力。
公孙康死后,公孙康有三个儿子,公孙晃、公孙渊和公孙恭都还幼小,公孙康手下拥立公孙恭当太守。等公孙渊长大,由于公孙恭才能低下,生性懦弱,公孙渊就胁迫公孙恭让出太守之位。然后公孙渊向曹魏朝廷陈述这件事。
刘晔说因为地利条件不有益于我们,而且公孙勾胡人,世代为官,不好控制,不如趁机诛杀。公孙渊刚既位,有党羽有仇敌,人心不统一,出其不意,大军压境,公开悬赏招募,不动刀兵就可以平定。曹睿不采纳公孙渊的意见。
后来公孙渊果然叛变,暗地里与东吴多次联系,曹睿命令当南太守的田豫督领青州各路大军从海道,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同时进军讨伐公孙渊。讨伐失败,召回田豫。
刘晔怀才不遇的秘密。
一与皇帝亲信意见不统一,挑战皇帝威严。
皇帝曹睿想要讨伐蜀国,问朝臣可以不可以讨伐,群臣都说不可,唯独刘晔对皇帝说可以,然后刘晔又对群臣说不可以。皇帝又和亲信杨暨规划伐蜀之事,杨暨不同意伐蜀,说刘晔也不同意伐蜀,然后皇帝找刘晔对质,刘晔不说话。刘晔责备明帝曹睿把计划说出去,害怕计划泄露,责备皇帝,皇帝道歉。然后又责备杨暨,杨也道歉。
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最容易犯这种错误,对抗领导,对抗权利,对抗权威,有时候,会让领导下不来台。这样会领导会认为态度有问题,容易遭领导和领导的亲信忌恨,给你增加工作的难度,进而辞退掉你。
二遭人诬陷。
有人对明帝说:“刘晔不尽忠心,只是善于探察皇上的意向而献媚迎合,请陛下试探一下,对刘晔说话时全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反,说明刘晔经常与陛下圣意相一致。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同,刘晔的迎合之情必然暴露无遗。”明帝如其所言检验刘晔,果然发现他的迎合之情,从此疏远了他。最后,刘晔于是精神失常,出任大鸿胪,因忧虑而死。
有能力的人,总是恃才傲物,容易糟到小人忌恨和算计。有能力的人,也容易受到别人的嫉妒。所以越有能力,越要小心翼翼,防止遭受无端的陷害。
我听过很多人,抱怨社会不公平,他人对自己不公平,我们从未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以至于自己一直处处碰壁。孔子说,一日三省吾身。
假如我们不反思自己,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那么将有可能永远生活在怀才不遇境地,有智慧和才华,也会刘晔一样,得不实现自我才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