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国际家庭教育日 有幸能在这日参加学校“父母教育学院”开启仪式活动并学习了生动而有意义的第一课。课堂,韩老师紧紧围绕“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细致讲解,聆听韩老师的精彩讲述 ,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有所感、有所悟,我把它认真记录作为对自己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1.人格的培养
埃里克森8阶段理论认为,人要经历8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完整的同一性,而这个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6-11岁这个阶段对应的是 勤勉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关注外部世界,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作为家长,我们应相信每个孩都是积极的向上的,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并发现 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和表扬,鼓励孩子学习或表示他与其他孩子一样是有同样能力,当我们不断给到孩子正向反馈,把这个法码加在正向这一边,孩子将会因受到激励而变得活力,发展出勤奋感。
2.小学阶段-建立关系
韩老师用案例讲解并手把手教授如何去帮助孩子与他的世界,包括人、事、物建立积极互动的关系。普通家庭中,当孩子做出一些不妥的行为时,我们最容易用到的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教育技术-----制止、怒斥、有时甚至是惩罚。值得反思的是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妥”,是站在我们成人的视角,我们却忽略了他是孩子,有他发展的阶段性,我们在规范行为或提出目标时,更应有具体的行为指导。
3沟通技巧
人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经历三次分离。1.出生,生理分离。2.心理分离 3.社会性分离。而青春期属于第二次分离--心理分离。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完成的是自我同一的任务,会出现“发呆、发怒、发情”的状态以及逆反心理现象,这个阶段他的心理诉求即是对身份的认同,希望跟成年人平起平座,能得到这样成年人一样的尊重。作为家长, 只有接纳抱持、改变态度,给予尊重,愿意用好奇心倾听,谈话时多用问句,不用惊叹句,少用陈述句。我们的孩子才会愿意说,愿意听,才能打通这个关系之门。
写在最后
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要谢谢孩子,谢谢她让我看到自己做得不好的一面,允许我在错误中学习,也看到自己做得好的一面。都说做父母有4个层次 ,第一层愿意为孩子花钱,第二层愿意为孩子花时间,第三层愿意为孩子学习,第四层愿意为孩子改变 那么我愿意为孩子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实践,我们共同成长。
期待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