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位母亲关于经典童话《海的女儿》的看法引来了网友们的热议。她说自己从不给女儿讲《海的女儿》这种童话,“没有任何人值得你付出生命,而且包括所有happy ending的王子公主式的童话也不适合讲给女孩听,她们不是只能年轻美丽柔善可欺,也不是只能有嫁给王子这一种结局。”
“没有任何人值得你付出生命”,这话没错!“不是只能有嫁给王子这种结局”这个论点也非常准确。可是这位母亲,用直接否定的方式评判一种文化,扭曲了童话故事的影响力。
谁没有在小时候读过童话故事呢?而且估计,所有读过童话故事的人,对“王子公主”式的童话爱情,不仅不陌生,而且心怀向往。
可是那又怎样?难道这些人中的女孩子,最后都成为爱情悲剧的主角了吗?或者这些人中的男孩子,在婚姻中都扮演了自负冷漠的狂妄形象?
真正因为这些经典童话导致了爱情观偏差的人,又有多少?
书籍、文化这些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甚或影响到这个人自我认知、人格心智的形成。但是,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婚恋观点偏差,那一定不是书籍、文化本身的错。出错的,是你的头脑,你的思想,是你本身。
换个角度说,既便你专挑励志童话给你的孩子看,也不见得他(她)长大后就一定会成为有抱负有担当的励志青年。
毋庸置疑,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烙上时代的烙印。再完美的经典之作,也难免其时代性与局限性。你若想以它为人生导师,也未尝不可,却一定要拿捏好接受和批判的力度。
用罢读的方式培素人格,不仅有点小题大作,更显示出一种因噎废食的幼稚。
作为父母,我们所应做的,是让孩子在接受正反多面教育的基础上,学会思考与甄别,在梦想与现实有别、美好与挫折并存的人生道路上,懂得理性平和地追寻幸福与未来。
在《海的女儿》的结尾,小人鱼在升上天空的过程中从泡沫里升了起来,空气里的孩子是这样告诉她的:
你,可怜的小人鱼,像我们一样,曾经全心全意地为那个目标而奋斗,你忍受过痛苦,你坚持下去了,你已经超升到精灵的世界里来了,通过你善良的工作,在300年以后,你就可以为你自己创造一个灵魂。
你看,这个“柔善可欺”的小人鱼,她并非只是无知且悲泣地为某人付出生命,她已然是勇敢逐梦的精灵!
一个远离安徒生童话的孩子,也许能够学会独立自强,也会明白公主嫁给王子并非最美的结局,但一个读过安徒生童话的孩子,一定会更懂得梦想与自我,也更懂得如何成为真正的公主或王子――能照亮现实的,不总是梦想么?
如果我们已给予孩子健全的心智,又何俱一个美丽超然的童话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