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上午怀着忐忑的心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一体化”公开课教学竞赛,下午聆听了教育局专家王正发老师以及老师们的点评,收获颇多,也深感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庆幸自己再一次有机会让专家和同行为我指点迷津,在和同事的相互学习中,取己之长,补己之短,虽然备课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累并快乐着,因为自己在实践、反思中又收获了一次成长。
我执教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本单元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主题,以“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语文要素,人文素养是“立志振兴中华”。本文是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在深入解读文本后,我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学习重点为:能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在上课前我还是很有信心能突破重点,但上完课后感觉和预期的效果差很多,我对这次授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想着是上自己班的课,学情我是了解的,可能想把整堂课完整地呈现出来,导致备课时教学容量有点大,由于其他班还没有上到这个单元,因此也不便在同年级其他班磨课。的确,在周五上这节课时,由于课堂容量有点大的缘故,导致各种弊端凸显,由于总担心自己预设的内容上不完,整堂课我经常在看时间,环节之间比较紧凑,导致有些环节出现了“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该读出感情的地方没有让学生读出感情,如分角色朗读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我引导学生:“读周恩来的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伯父的话应用什么语气读?”“周恩来的话要用疑惑不解的语气读,伯父的话用悲痛、无奈的语气读”大部分孩子回答道。我先让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再请一组在班上展示读,当学生读完后,我请学生来评价,小曦评价道:“老师,我觉得小秋读出周恩来的疑惑语气了,但小李同学没有读出感情,没有读出伯父的无奈。”我示意让小张示范读,小曦把伯父的无奈和悲痛读出来了,但小曦读完后我马上进入下一环节,如果我多给学生们时间,让学生示范读、老师示范读来引领学生再读,读出感情,在读中感悟,才能让学生真正和文本对话。
在品读完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这部分内容后,周恩来的形象在孩子们心目中逐渐明朗起来,大部分孩子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是一个爱国、有远大志向和博大胸怀的人。紧接着我播放了100多年前的社会状况视频资料,其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资料深入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在孩子们观看视频后,我相机问道:“看到、听到这些屈辱,你的心情怎么样?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的孩子答道:愤怒,有的孩子说愤愤不平......也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我顺势抛出一个问题:“你能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吗?”好几个孩子的回答大同小异:中华不振就是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外国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中国人敢怒不敢言。针对这个环节,在评课中,教育局王正发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王老师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评价的作用是引领和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评价要有评价量表的指引。这使我恍然大悟,这我明白了教学评一体化中评的作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反观我的课堂,评价环节基本都是语言评价,而且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学生不能有理有据,也没有用视频中的数据做支撑来领悟中华不振,这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一个评价量表,没有搭建起评价的支架,自然没有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为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而读书,把理由写清楚。我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发挥了这节课的育人功能,我引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引导学生学习周恩来立志,由于教学内容稍多,导致检测这个目标时时间不够,由于时间关系,我请了两个孩子来交流他们的读书目的,一孩子谈到为中国梦而读书,一孩子告诉我们他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希望我们的祖国能雄于地球,听完他们的回答,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孩子们能将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说明我这节课的育人价值得到了一些体现。如果时间分配合理,让更多的孩子来分享他们的读书目的,这堂课效果可能会更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这次活动,深感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真正放手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