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读到了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一篇名为《什么是朋友》的文章,满满的感动,也深深的折服。这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朋友】这个概念。对啊,什么是朋友?
如果让我现在立马说出一个朋友,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男朋友,不光是因为他对我很好,更重要的是他陪伴了我成长,让我慢慢变成了更好的人。除去男女朋友这层关系,我觉得的我们俩在生活中也是会成为朋友的,因为志趣相投,喜好相似吧。
许是自己还在上学的缘故,所接触、认识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同学或是校友,总之逃不开“学生”的身份。也因为环境的相似性,周围的朋友也都是很相似的人,一样的追求学业,一样的喜欢购物追剧,一样的吃货。印象中我的朋友们,基本上都是我的同学,因为天天在一起读书,甚至在一间寝室生活,大家彼此熟悉到连穿多大号的bra,喜欢吃什么零食,追那个偶像都一清二楚。而“朋友”这个词首先也是由“相似”作为根基的,正如那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性格爱好差太多的两个人很难成为很好的朋友。但也因为相似,长这么大的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什么新思想的冲击,你做的什么我都理解支持,因为我也和你一样;正是因为相似, 以致于一样的“自甘堕落”或“自以为是的努力” 。这样的相似当然是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人会不喜欢“自己”,所以相似的两个人彼此相处的会更加融洽,很少有大的分歧。但这也带来了致命的危害——你很难摆脱原来那个自己。即使一身毛病,也不以为然,“朋友们都和我一样啊,有的还不如我呢!”。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安慰,真的很可怕!
人们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对待比自己强很多的人会佩服、羡慕,甚至崇拜,尊为偶像,奉为男神(女神),但也仅止于此。我们很难与自己的偶像成为朋友,因为他们太优秀了,而自己似乎一无是处。即使真的有幸结识,自己以一种低人一等的状态与之交往,也很难让对方真诚以待。正如笑来老师所说:
所有不平等状态下的社交,都是无用的社交。
在偶像这碰了壁,回过头来,还有和自己一样甚至不如自己的朋友们呢,所以又屁颠屁颠地和这群小伙伴们逛吃逛吃去了。追星的最好方式是“减小与偶像的差距”,你的偶像可能是像笑来老师这样的亿万富翁,那么你至少也要努力到让自己变得财务自由,让自己在某一天见到偶像的时候,可以骄傲的说一句:我这么努力,只不过想离星星近一点。
人性中也有一种很“现实”的本能,对原来和自己一样普通的朋友,突然变得很优秀,心里会产生一种嫉妒甚至是愤怒的情绪——【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不是找自己的问题,而是埋怨别人】说的就是这种心理吧。包括我也有这样心理,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取得很好的成绩,变得更加优秀,在为对方高兴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失落和难过。以前我还总爱宽慰自己,真正的好朋友是不存在“嫉妒”这种邪恶的想法的,如果你脑子里出现了这个念头,一定是你们的关系不够“铁”,不够“义气”。这里面又出现了这个词——义气。一直以来,我对朋友的定义就是:首先是志趣相投,同是也要对我好,和我分享秘密。我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都会有我这种想法。然后我又开始在脑子里定义“什么是【义气】”。如果她对我,比我对她还要好,这就是像家人一样地朋友,很够义气,不需要刻意维系友谊也不会散;我对她好,她对我也好,这样的朋友是需要刻意维系的;如果我对她好,她不予回应,那这样地朋友就是“不够义气”,不值得交往。这其中还有一些彼此分享秘密的朋友,所谓的“秘密”无非就是八卦谁,看谁不爽等等,这是上学时候建立“友谊”的最简单直白的一种方式,现在看来真是可笑啊!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脑子里对朋友的概念确实还是停留在这个层面的,
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温暖,让我们愿意主动花时间和精力联络,主动维系友谊。
而这仅仅处于笑来老师对朋友定义的初级阶段。但这是个特殊的类群——陪我走过青春年少,莽撞无知,却最单纯美好的岁月的【老朋友】。老朋友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因为同样的我,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傻逼了。而这样的老朋友是锁在记忆里,不愿沾染俗世利益的那群人。所以才有了《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饰演的老好人角色(王阳)说的一段话—
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合伙开了公司。
这篇文章算是又一次更新了我的操作系统,让我知道原来【朋友】这个词随着岁月的更迭,还能产生新的含义。
朋友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而我又佩服的人。
我与这群【朋友】也可以共同成就彼此。虽然之前,我已经在刻意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了,但这样的朋友也仅限于网络,不会走进现实生活。现在认识到了,这样的朋友是自己人生中的【贵人】,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至少有一方面让【贵人】看的起,有与贵人朋友共同成就彼此的能力。
共勉!